第八章 有限目标的防御战

我们在前面说过,防御战的最终目标,绝不可能是绝对消极的。即使是力量最弱小的防御方,也肯定会拥有能够影响敌人与威胁敌人的某种手段。

可以说,疲惫敌人就是防御战的目标。既然进攻方追求的是积极的目标,那么进攻方任何一个不成功的军事行动,就算除了兵力损耗外丝毫没有其他损失也应该是后退,而防御方所受到的损失却并非一无是处,因为防御方实现了据守的目标。

这样一来,人们似乎可以这样说,防御方的积极目标就是纯粹的据守。

如果人们能够肯定,进攻方在经过多次进攻却一无所获后一定会深感疲惫并放弃进攻,那么这种说法或许是正确的。然而,事实上,进攻方并不会这样做。这点从兵力消耗上看就可以一目了然。

从总的对比上看,防御方处于不利的地位。我们常说的进攻会受到削弱,只是从可能出现转折点的意义上来说的。在完全不会出现这种转折点的情况下,防御所受到的削弱比进攻方所遭到的削弱要大得多,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防御方是较为弱小的一方,就算双方损失相同,相对地说,防御方的损失也要比进攻方大;二是,进攻方往往会攻占防御方的部分国土与补给基地。

可见,进攻方会放弃进攻的想法是毫无根据的,如果进攻方持续不断地进攻,而防御方除了抵御外不采取任何其他行动,防御方就不能阻止对方的进攻,进攻迟早会获得成功。

因此,就算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强者力量的枯竭,或者更确切地说,因为强者的疲惫而导致了媾和,那也是战争在大多数场合具有的不彻底性所造成的。在理论上,我们不能将它当成这种防御的最终目标。

如此一来,这种防御只好从等待的概念中寻找它的目标了,而等待则包括情况的变化、处境的改善。在处境压根儿不能通过抵抗本身来改善时,就只能期待外力来改善了。

我们所说的通过外力来改善,指的是政治关系的改变。这要么是防御方结交了新盟友,要么是原来反对他的同盟开始瓦解。

在防御方军事力量弱小而无法进行任何猛烈的还击时,等待就成为目标。不过,按照防御的概念来看,这种防御并不是每次都会出现。根据我们的概念,防御是较强的作战形式,所以,在有可能以强烈程度不同的还击作为目标时,人们完全可以采取防御。

我们一定要在刚开始论述时就将这两种情况分开,因为它们会对防御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第一种情况下,防御方会尽其所能,长期占有并保持自己的国土完整。因为这样做能够为防御方争取最多的时间,而赢得时间是其实现目标的唯一途径。

在大多数情况下,防御方也能达到积极的目标,而且这些做法能够为其在媾和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只不过,防御方还不能将积极目标纳入战争计划之中。

在战略上处于被动状态时,防御方在某些地方可能获得的利益仅仅是抵挡住进攻方的进攻。而且,就算它在这些地方获得了优势,它也一定要将其转用到其他地方去。因为,处于这种被动状态下,各个地方的情况往往都是非常紧急的。如果说,它连这样做的机会都没有,那么它常常只能取得暂时喘息的机会。

在防御的目标和实质不变的情况下,如果防御方的军事力量并不太过弱小,它完全可以采取一些规模较小的进攻行动,比如入侵、牵制性进攻、进攻个别的要塞等,不过,这些进攻的主要目的并非永久的占领,而是获得了暂时的利益来弥补以后的损失。

但是,在第二种情况下,防御中含有积极的意图——防御具有较多的积极的性质,而且各种条件越是允许它进行猛烈的还击,防御所具备的积极的性质就越多。换句话说,防御方越主动采取防御,以为将来能对进攻方进行有利还击,那么防御方给敌人设置的圈套便越大胆。当然,最大胆且成功效果最大化的圈套便是命令军队向本国腹地撤退。这是与上一种防御方法差异最大的一种手段。我们以七年战争中腓特烈大帝和俄国在1812年所处的不同情况作为例子作下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