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争的内在联系(第4/8页)

大的商业城市与小的共和国往往使用雇佣兵进行战争。由于费用极高,所以,这样的军队人数往往受到严重的限制。从其战斗力上看,价值更小,更别提高度发挥作战力量了。作战时,他们往往只是装模作样罢了。

一句话,仇恨感与敌忾心不再推动交战国直接参加行动,而是变成了交易用的商品。如此一来,战争中的大部分危险不存在了,而战争的性质也彻底发生了改变,人们依据战争的性质而为战争规定的一切,对这种战争完全不适用。

当封建的领地制度成为对整块领土统治的形式时,国家结构比以往更加紧密了,而人身义务则变成物质义务,而这其中的大部分又为金钱支付所代替,领取军饷的军队替代了封建的军队。

在这二者之间存在着雇佣兵这种过渡形式。在一个时期内,它是较为强大国家的工具。不过,这种情况持续的时间很短,逐渐被领军饷的士兵取代,于是各国军队便成了依靠国库供养的常备军了。

军队在逐步向常备军方向发展的过程中,便出现了上述3种类型的军队并存的现象。比如亨利四世时代,封建军队、雇佣兵与常备军同时存在。雇佣兵存在的时间则较长,甚至到了18世纪还有雇佣兵的身影。

欧洲各国在不同时期,其国家的其他情况也经常各不相同。当时欧洲的主要政治局势是,诸侯并立。其中有些国家是内部极为不稳定的共和国,有些则是权力不稳定的小君主国。

对于这样的国家,我们不能将其视为一个真正的统一体,而只能把它们当作一些力量的松懈的结合体。所以,我们不能把这些国家当成依据简单的逻辑法则就可以行动的组织。

我们一定要以此观点为出发点来研究中世纪的对外政策和战争。

当人们回顾历史,提及德意志皇帝在500年间接连不断地对意大利发动远征,但他本人却从未完全占领过意大利,甚至从未有过这样的想法时,人们很容易就认为,这种做法是一种反复出现的错误,是有时代根源的错误观点的表现。

不过,更为合理的说法是,我们应当将这种情况当成上百种重大的原因造成的。尽管我们能够大致地深入了解这些原因,但是我们所理解的无法和当事者所体验的情况相提并论。

但凡从这种混乱状态中产生的大国需要时间进行巩固和发展,其主要力量和努力都只能放在这个方面。所以,大国极少发动对外战争,就算发动了对外战争,战争也会烙上参战国不够稳定的特征。

英国对法国的战争就是这样。当时,法国还算不上是真正的君主国,我们只能将它当成公国及伯爵领地的结合体,而英国则接近于一个统一体,但也是在国内动荡不安的情况下使用封建军队进行战争。

路易十一时代,法国的统一进程有了较大的发展;查理八世时代,法国则变成了侵略意大利的强国;路易十四时代,法国政府和常备军则得到极大的发展。

西班牙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在联合王斐迪南时代,西班牙开始统一进程,通过偶然的联姻,它在查理五世时期便迅速地成为由西班牙、勃艮第、德意志和意大利组成的强大的西班牙王国。

通过金钱,它弥补了它在统一及内部巩固方面的不足,它的常备军迅速成为能够跟法国常备军相抗衡的强大军队。不过,查理五世退位后,西班牙王国一分为二——西班牙和奥地利。

这时,由于得到了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奥地利的实力大增,成为不可忽视的强国,它甚至迫使德意志邦联屈服,跟从自己。

18世纪的常备军在17世纪末已经发展到了顶点。这种军队主要靠征募和金钱建立。这个时候,各国已经基本完成了统一,各国政府都将本国人民的人身服役改为金钱纳税。如此一来,政府的全部能力就集中表现在金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