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武装民众(第3/4页)

在这里,民众武装必须要联合起来,成为更强大、更有组织的整体,并配以少数正规军。这样的民众武装便具备了正规军的形式,能够也敢于采取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从这些起点开始,越是往敌军的大后方,民众武装的力量就应该越分散,因为他们在这些地区会遭到最为猛烈的打击。

较为集中的民众武装的主要任务是袭击敌军留守的较大的防备部队,此外,他们还要让敌军在精神上恐惧、忧虑不安,加深整个民众武装在精神上所造成的印象。如果没有这些较为集中的民众武装,那么它的所有活动便会毫无力量,整个形势对敌军而言,便无法形成一种极大的威慑力。

统帅若想以自己的意愿使民众武装具备上述力量,最简单的方法是派出一些由正规军组成的小分队前去帮助他们。若没有少数正规军这种鼓舞人心的支持与帮助,大多数居民便会丧失拿起武器、反抗侵略者的信心与动力。

派去支援的部队越多,越能吸引民众,民众斗争的声势越会高涨起来。不过,前来支援民众武装的正规军的数量是有限的。因为,一方面,如果要为达到次要目的而将部队分散开来前去支援民众武装,便会造成前线出现一条处处薄弱的、宽正面的防线(出现这种情况,正规军与民众武装必然会同被敌人消灭),这是极为有害的。另一方面,经验告诉我们,当一个地区正规军人数过多时,民众战争的力量和效果便会相应地减弱。这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正规军过多,容易吸引敌军前来围剿;其次,正规军过多,居民便会产生依赖感,转而依赖正规军;最后,正规军过多,会需要更多的地区来宿营,需要更多的粮秣供应,需要更多的运输,这会极大地消耗民众的力量。

防止敌军对民众战争进行强有力的还击的另一个方法是,很少或者压根儿不把这一巨大的战略防御手段用于战术防御。这是运用民众战争的重要原则之一。民众武装的战斗特点和素质较差的部队的战斗特点一样,攻击非常猛烈,但是难以持久,行动不够沉着。

此外,对民众武装来说,由于他们早就对失败和被击退有心理准备,所以战败和被击退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不过,他们绝对不能受到严重的创伤、被俘很多等致命的打击,因为这样的失败会使民众丧失信心,进而使民众战争的火焰很快地熄灭。

上述的两个特征与战术防御的性质是矛盾的。防御战斗要求部队进行的是持久的、缓慢而有计划的行动和果敢的冒险。如果说防御只是一种纯粹的、能够在短时间内放弃的尝试性活动,那么它永远无法带来成果。

所以,使用民众武装防御某个地段时,决不应该进行决定性的防御战斗,否则就算情况对防御方有利,他们也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由此可见,民众武装较为适合的防御地区是沼泽的堤道、山地的入口、江河的渡口等。

但是,当这些地方被敌军突破时,民众武装不应该集中撤退到正规的防御阵地上而被敌军封锁,他们应该分散开来,利用突然袭击进行防御。

无论民众多么勇敢、多么尚武,无论他们多么憎恨敌人,无论地形对他们多么有利,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在这种过分危险的气氛中,民众战争是无法持久的。

所以,如果要让民众战争发挥大作用,就要选择好发动民众战争的地点,即要远离危险地带又不能距离敌人太远,也不能让民众武装遭到敌军大部队围剿的地方。

对于上面的分析,与其说是客观的分析,倒不如说是对真实情况的一种感受。因为民众战争出现较少,而长时间亲眼见过这种战役的人对它的论述却少之又少。

虽然我们对此进行了一番考察,但我们还要说明一点,民众武装的支持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纳入战略防御计划:将民众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