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进攻和防御在战略上的比较(第2/3页)

不过,既然包围无法带来什么可观的利益,那么,虽然包围行动很容易,但是对进攻方有什么好处呢?因此,如果不是因为包围作战对交通线起到一定的影响的话,在战略范围内或许压根儿不会将它作为一个导致胜利的因素。

可是,它在最初的时刻,即双方开始接触但却保持原来的部署时,很少发挥大作用。在战局进程中,当进攻方在敌方国土上由进攻方变成防御方时,它才发挥较大的作用。

这个时候,新的防御方的交通线变得脆弱不堪,原来的防御方便可以利用这个弱点作为进攻方。只是,总的来说,这种进攻的优越性不能被当成进攻本身的优越性,因为事实上,它是从防御本身的较高关系中产生的,对此,谁会不明白呢?

战区的有利作用,往往在防御方这里。当进攻方的部队发动一次战役,他们便要离开自己的战区。如此一来,他们的实力便受到了削弱,即要塞和各种仓库只能留在后方。他们需要通过的战区越大,他们因此而受到的削弱就越严重,因为他们要分出行军和派出守备部队,而防御方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困扰。他们的部队依旧和各个方面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他们不但能够利用要塞,不会让自己受到任何削弱,而且还距离人员补充和物资补给基地较近。

至于人民大众的支持,这点并不是在每次防御战中都会出现的,因为有的防御作战是在敌国的领土上进行的,不过它终究是从防御的概念中产生的,防御方能够获得民众的支持。

另外,这里所讲的民众支持主要是(但并不完全是)指民军与民众武装的作用,它同时也指部队所碰到的各种阻力较小、人员补充与物资补给基地都比较近、补充和补给来源比较丰富等情况。

1812年的战局能够让我们看清第三个和第四个因素中提出的那些手段的效果:拿破仑的大军渡过涅曼河的是50万人,可是参加博罗迪诺会战[1]的部队仅有12万人,抵达莫斯科的部队则少之又少。

我们可以这样说,这次战局的效果极大,就算俄国人不着手发动反攻,也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不遭受新的入侵。当然,除了瑞典以外,在欧洲没有一个国家像俄国那样幅员辽阔。不过,民众的支持这个因素依然发生作用,只不过作用的大小不一样罢了。

对战区与民众的支持还需要作一点说明。这两个有利于防御的因素在真正的作战防御中,即在本国境内进行的防御作战中才发挥作用,当防御发生在敌国境内、防御和进攻交织在一起时,其作用会减弱。

在考虑这点时,我们会发现它们差不多跟多面攻击一样,会对进攻产生不利的影响。正如同防御并非单纯由抵抗因素构成一样,进攻也不是全部由积极因素构成,甚至那些无法直接造成媾和的进攻最终都不得不以防御告终。

既然在进攻中出现的一切防御因素都因为具有进攻的性质而受到削弱,那么我们必然认为这一点是进攻中的普遍弱点。

这并非无谓的诡辩,相反,一切进攻的主要弱点就在这里。所以,在制定战略进攻计划时务必要重视这点,即注意紧随进攻之后的防御。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会作具体研究。

最后一种因素有时像真正的发酵素一样混合在战争的各个要素之中,所以,在一定的情况下,统帅可以利用它们来加强自己的力量。

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认为,防御方和进攻方一样,也具备这些精神力量。虽然有些精神力量,一旦导致敌军的混乱与恐惧,在进攻中所产生的影响将尤为显著,但是它们往往出现于决定性打击之后,所以,它们对决定性打击本身难以起到重大作用。

至此,我们认为防御是比进攻强的一种作战形式这一论点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论证。不过,我们还要谈到一个一直没被提起的问题——勇气。它是军队由于意识到自己是进攻方而感到自己占有优势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也确实存在,只不过,它很快会因为军队的胜利或失败,指挥官的才能或者无能而产生的更为普遍、强烈的感情而被湮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