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密支那之四(第5/7页)

这一次总攻的失败,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柏特诺对于中国军队始终不够信任,在战斗中将其分散使用,以美国军官指挥中国军队进行作战。由于双方语言和作战习惯不同,误会频出,作战效率低下。这一点,其实已经是美军在和中国远征军配合作战时出现的老毛病了,柏特诺可说是故病重发。

第二,这次总攻仍以第150、第88、第89、第42团为主力,总兵力对日本守军不占绝对优势。在有充分筑垒阵地依托的日军面前,远征军的突击显得后劲不足。日军通常把阵地用地下壕沟相连,因此,有时中国军队已经打下某个阵地,正在向前进攻的时候,后方又遭到日军攻击,形成一个阵地的反复争夺。这就是日军从地下壕沟悄悄进行渗透的结果。

第三,由于雨季的到来,密支那与外界的交通基本被切断,只能依靠空投,形成“靠天吃饭”的局面。由于空运能力有限,进攻作战中最需要的炮弹补充不足,使中国炮兵进攻时不能充分发挥战力。有几次盟军的野战口粮只剩一天之量,但是,他们又不能囤积粮食,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潮措施,存放的粮食会发生霉变。同时为了预防疟疾,中美官兵都大量服用奎宁,有时会造成严重的致幻作用。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战斗力。

更主要的是,柏特诺在发起攻击的时候,没有完全制定好战役目标。攻取阵地和消灭敌军有生力量哪个优先,前线部队心中无数。

不过,这次作战,还是起到了压缩日军控制空间的作用。

6月13日,为了调查进攻失败的原因,史迪威亲自飞赴前线,集合中美将领讨论作战事宜。

经过精细检查,终于发现了密支那守军顽抗的秘密——他们的据点之间,都有地道相连,所以可以相互支援和迅速调整兵力而损失不大。

中美联合围攻密支那地图

公平而言,柏特诺的确对未能迅速攻占密支那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打不下来密支那也不能完全怪他。这是因为在缅甸的这个季节,本来是各方都会休战的时光,没有人愿意在这个时候作战,因为战斗双方都要面对同一个敌人——大自然。

然而,中国人却不得不打,因为一天打不下密支那,就无法通过这个枢纽继续打通中印公路的工程,而中印公路不通车,缺少物资供应的中国军队就无法发起从大陆向日军的反攻。甚至,已经退缩到西南一角的国民政府都将无以为继。在和日军争夺湖南粮仓的常德会战中,因为缺乏降落伞,中国空军已经不得不靠动员后方的女学生,用竹子编制空投物资的容器了。这个国家需要从远方运来的每一滴汽油,每一发子弹,那都会变成抗战的血液。

对美国来说,这是能否把中国这个大国的力量发挥出来,减少美国青年流血的大问题。

对中国来说,这更是生死之战。

尽管蒋介石和史迪威在很多问题上势同水火,但在需要为中国打通一条国际通道的问题上,他们空前地一致。

所以,尽管正值雨季,但在整个战线上,中国远征军从未停止过攻击。

不过,在密支那的战斗,明显遇到了障碍,日军在密支那的防守极有策略。敌军当时在密支那市区的配置,大部分利用民房和街头两侧构筑坚固掩体,重要的据点则用匍匐交通壕联结,重兵器的位置都选定在十字路口、民房屋角和公路的进出口,炮兵大部移到江之东岸游动使用,阵地上只留少数守兵管制自动火器。另外埋伏一些狙击射手,其余的便在掩体内养精蓄锐,不到我军逼近阵地前沿,绝不轻易发射。这些战术都给我进攻部队带来极大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