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第2/3页)

4月24日,装甲兵团和新22师经过苦战,终于攻克日军“三角山要塞”,与迂回进攻的新38师在沙杜渣(Shadazup)会师,日军在孟拱外围的防线被打开了一个缺口。

装甲兵团的指挥机构跟上了第1营的步伐,把后方基地设立在日军放弃的昆印。他们试图更加有效地协调新22师与装甲兵团的行动,但最终发现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远征军的步兵与装甲兵协同作战,由于在丛林的恶劣环境而更加艰难。

史迪威有一个习惯是亲自上前线,这有助于他更加有效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克劳福德曾在前线见到深入一线的史迪威。当时日军一部携带火炮正在转移,史迪威发现后命令一支中国部队前去截击。不幸的是,还不够熟悉坦克作战特点的中国装甲部队与步兵配合迟缓,让日军脱网而逃。为此,史迪威与布朗谈话,要求他建立一支美式纯装甲突击部队。

布朗是一个雷厉风行的高级军官,在他和中方军官的合作努力下,一支全新的部队诞生了。1944年4月19日,12辆M4A4谢尔曼坦克到达前线,划归第1营指挥。布朗和赵振宇挑选战士用这12辆战车组成了一个“中型战车突击队”,专门作为冲击日军阵线的拳头部队。这些战车中5辆由美军驾驶,7辆由中国军人驾驶,指挥官是理查德·多兰中尉(Richard F Doran)。美军官兵大多数也对这种车辆不熟悉,只好一面自己学习,一面教授中国战友谢尔曼坦克的使用方法,其六缸克莱斯勒引擎的同步工作尤其是一个难点。4月下旬,雨季再次来临,部件和弹药补给有些困难。但理查德中尉回忆,坦克部队的油料从来没有短缺过,同时供应充足的还有75毫米和37毫米炮弹,这大大加快了中国战车兵的训练速度。

远征军总指挥史迪威,一个在高级将领圈子里绰号“醋性子乔”的暴脾气老军人,却因为疾恶如仇和平易近人深为普通中国士兵所爱戴。

谢尔曼坦克后来也装备远征军其它部队,下面这张照片上的M4A4坦克侧面有一个白色三角标志,表示它是远征军战车第1营第2连的车辆。至于车身上装饰性女郎图案嘛……那可就没法判断是美国佬的作品,还是中国兵效仿的了。

这支突击部队火力和防御都堪称一流。原美军顾问法利回忆,他觉得自己被挑选到谢尔曼坦克部队是一种运气。因为谢尔曼厚实的装甲让人有足够的安全感。法利曾检查一辆被俘的日本坦克,得出结论日军战车的防御根本无法和谢尔曼相比。

估计所谓被俘的日本坦克,是日军14坦克联队部队使用的95式轻型坦克。日军在坚布山曾将这种坦克放置在两堵土墙之间组织防御作战,但面对中国军队凶猛的炮火,这种做法全然无济于事。实际上,由于日军的战术思想是用战车伴随步兵提供火力支援,一般不进行战车之间的对战,因此其参战的装甲车辆多毁于远征军的炮火和步兵火力,双方战车之间的战斗不多。法利承认“在这条战线上,我们没有多少像其他战场上那样进行大规模坦克战的机会”。

远征军使用的M4A4谢尔曼坦克

谢尔曼坦克组成的突击部队,使装甲兵团如虎添翼。此后的攻击过程中,尽管日军在沿潘玉河的英开塘(Inkawngatawng)、索卡道(Hwelonghka)、马拉高(Malakadwng)等据点层层设防,并配置了大量反坦克武器,但在中国远征军日益精练的炮兵、步兵、装甲兵立体攻击面前最终败下阵来。在攻占这三个据点的战斗中,美军顾问中仅仅两名阵亡,四人负伤,数辆轻型坦克和一辆中型坦克被击毁。理查德回忆,在索卡道,日军曾派出坦克部队迎战,但面对气势如虹的装甲兵团自知不敌,未及交手就仓皇退遁,让远征军的官兵们有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