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道理都知道,我们还是做不到

和老友喝酒,畅饮了两瓶黄酒,颇为尽兴。

其中聊到一个小话题:你说,现在的人每天都听那么多道理,知道那么多正确的事,为什么还是做不到,活不好?

比如,大家都知道读书好,锻炼好,熬夜不好,拖延不好,可永远在重复错误的事情。

我曾经想过这个问题,但没有多想,然而趁着酒醉,我突然意识到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因为道可道,非常道!”我眼睛一亮,想到这句《道德经》开篇人人皆知的一句话。

“什么意思,说人话!”朋友继续问。

“因为真正的道理,它本身就是时刻在变化的。从来就没有一个完全通用的所谓真理可以一直用下去啊,我们听过的道理,再怎么正确,也只能是别人的经验。自身所处的情况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变化,如果自己没有智慧去分辨,自然就做不到。”

因为世界的组成太复杂,同样一件事,在不同的时候,会有不同的应对方法。

不存在一种恒定的行为法则可以一劳永逸。

举个例子,我们知道说谎不好,但很多女生拒绝别人告白的时候都会用“你人挺好的”来安慰对方。这比心直口快直接说“你太矬了、太丑了、太穷了,老娘看不上”善良得多吧。

再举个例子,大家都说读书好,可是有人天生不喜欢读书,难道也要逼着人家读书吗?

不胜枚举,道理只是知识,知识可以传授,而智慧永远只能自己领悟。

对于一个没有穷过的人,他永远无法真正体会没有钱的人是什么心态,更谈何理解?

于是我回家洗完澡之后,又认真地分析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1.名词之争。

每个人理解的东西,本身就会有偏差。

大家发现没有,很多时候,生活中的争论都是名词之争,比如我说我学禅,很多朋友以为我吃斋念佛拜菩萨,就跟老年人一样。而我说的学禅,是指一种去除杂念、认识自我的思维修行方式。

同样一个名词,在不同的人看来,不尽相同。

我家的猫从小喜欢玩拖鞋,于是我就给它取名拖鞋。我叫它拖鞋,并非真拖鞋。它也可以叫狮子,叫达·芬奇,叫电饭煲。

如果你就在猫面前,那么它叫什么都无所谓,因为对你来说,毛色、大小、性格立即可见。

对一个没见过猫的盲人,你再怎么描述猫的概念,在他脑海中都无法呈现出跟你看到的猫一样的形态来(比如我家拖鞋)。

2.偏见与惯性。

人的生命与时间有限,年少的时候我们可以学习很多东西,然而长大后为了谋生,我们通常就会专注于一两样特殊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偏见与思维定式。

偏见,就是让大脑的思考窄化了。头脑一旦狭窄化了,你就会变得特别在意某一样东西,而同时,你对其他事物毫无意识。头脑窄化得越小,你就越能取得成功,你会变成一个特殊人才,变成一个专家。但是,整个事情就会是:你知道得越多,你的意识就越少。

简单地说,学文科和学理科的人,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

同样一个事物或一个概念,在成长环境和固有的我执下,看到的也可能是不一样的东西。

语言会有隔阂和误解,文字会有不达意和表达不当,我们对事物真正的认知来自亲身感受和体会。

我们认识事物,会受到名词本身的禁锢而对进一步理解事物本身产生障碍,停留在浅显的认知层面,进一步产生偏见和我执。

六祖指月的故事,也是这个道理。真理或真相与文字是无关的,文字可以指引真理,但文字本身不代表真理。就像手指指出月亮的所在,但手指就是手指,跟月亮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