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第3/8页)

杨敬禄的一席话说得大家欢欣鼓舞。

开过会后,大杨庄和其他地方一样,立马开展了男女老幼齐上阵的生产大竞赛,另外还掀起了“到前线去,到主力部队去”的参军热潮,符合条件的青壮年纷纷报名,出现了父送子、妻送夫、兄弟争着上战场的场景……没有去当兵的就在村里组成了民兵营,在后方担负着维护治安、保卫生产、护送物资、清剿土匪、捕捉散兵等战勤任务,成为解放军有力助手和强大的后备军。

黄百韬第七兵团在碾庄圩被歼灭后,黄维兵团日夜行军向宿县进发,大有重新夺取宿县的架势。11月24日,集结号吹响,华野部队向另一个战场转移了。

支前队伍也不能落后,必须随着部队一起开拔。杨云林的支前队在李指导员的带领下,在碾庄圩待了三天,参与了战场的清理工作。第四天一早,杨云林接到了新的任务——向徐州南运送粮食。

这个时候,杜聿明集团正在组织徐州附近的军队向宿县方向进攻,黄维的十二兵团也经蒙城朝宿县推进,企图南北夹击一举拿下宿县这个津浦铁道线上的重要枢纽。宿县被解放军攻破后,国民党部队被直接掐断了后勤供给线,蒋介石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严令各部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宿县,重新打通津浦路徐蚌段。

夺取宿县是要靠实力说话的。解放军既然已经攻击得手,又岂能让国民党军队轻易拿走?激烈的争夺拉锯战每天都在进行。最后,国民党军队对宿县的攻击不但没有奏效,反而连黄维的十二兵团也被严严实实围困在了双堆集附近。黄维的十几万人马被包围后缺粮少弹,只能靠空投维持生计,哄抢粮食事件屡禁不止。战局未开,败象已现。

与如同困兽的黄维十二兵团相比,此时解放军拥有强大后方支前队伍的巨大优势就充分体现出来了,来自各地的支前队伍源源不断地把粮食给养、弹药输送到前线,参与作战的解放军部队完全没有后勤供给上的后顾之忧。徐州“剿总”曾多次企图通过空军侦察寻找解放军的后勤基地,然后轰炸破坏,但始终没能达到目的。倒不是解放军的后勤基地隐蔽和防护如何严密,而是解放军根本就没有固定的后勤基地。他们的后勤基地在广袤的淮海大地上,在人民群众当中。浩如烟海的后方老百姓织成了一张坚韧密集的支前大网,割不断,撕不破。所以,徐州“剿总”派出的几架轰炸机只能漫无边际地侦察,毫无重点地轰炸,追着无数时隐时现的支前队伍跑,对解放军补给线的破坏十分有限。

鉴于飞机侦察对能见度要求较高,敌人一般白天出动比较多,晚上比较少。为了避免队伍受损,李指导员召集云林、文华、铁锁等几个支队长研究对策。

作为队长,云林在支前过程中一直在总结与敌人飞机斗智斗勇的经验,他说:“根据这一段敌机的侦察轰炸时间,俺看出了点头绪,他们一般在上午吃过早饭至晌午头,下午上工点至晚饭前出动,中午要回去歇一会。俺认为咱们可以根据他们的规律开展行动,和他们打打游击。他们出来了,咱们就找地方隐蔽休息,等他们休息的时候,咱们再行动。”

云林讲完后,好朋友文华第一个说话:“俺同意云林的意见。大队人马隐蔽休息的时候,可以派两三个机灵点的人前去探路。路途熟悉了不但费力少,还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铁锁上次在行军途中遇到飞机轰炸受过伤,半只耳朵被弹片削去了。此时的他先是摸了摸耳朵,然后说:“上次俺出事,吃的就是扎堆的亏,要俺说,最好采取分散行进的方式,把原来的大队人马分成十几个小队,每隔半个钟头出发一队,以减小目标,这样的好处很明显,即使遇到敌人的侦察机和轰炸机也方便隐蔽,即使被轰炸损失也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