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第4/5页)

蒋介石低头想了想说:“五个军太多了,一时半会不可能调来那么多的人马。但是两三个军还是可以的,我来想想办法,你和经扶先回去吧,尽快部署为好。”

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共一方也在不断地酝酿和调整第二阶段的作战部署。

粟裕提出淮海战役的最初方案后,中央在他提议的基础上,决定先打黄百韬兵团。战斗打响后,国民党派出第二兵团、第十三兵团拼命救援黄百韬兵团,甚至不惜把远在豫南的第十二兵团调过来援助和保卫徐州,说明战役规模已经像滚雪球般越打越大,已经比最初的设想要大得多,也复杂得多,正如中央军委所称“此战役为我南线空前大战役”。

黄百韬第七兵团在徐州以东碾庄圩被围歼,徐州以南的宿县同样被攻占。至此,对解放军一方来说,华东、中原战场连成一片,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联合作战的新的战斗局面已经形成。大战打响之后,徐州地区一下子集结了国民党七个兵团两个绥靖区和解放军二十三个纵队,双方如此大规模投入重兵并集结于一个城市周围,剑拔弩张、临军对阵,实属罕见。解放军下一步怎么打,先打哪里后打哪里,急需有一个全盘的计划,否则,一招失误,可能造成全盘皆输。

面对规模如此空前的大决战,协调指挥华野、中野及各地方武装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成立了,并获得了中央军委“临机处置一切”的授权。

《孙子兵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用兵策略就是“任势”。所谓“任势”,即根据战场形势,机动地运用兵力,因势施谋,借势成事。与国民党所有军事指挥大权集中于远在首都南京的蒋介石和国防部,大小战事均要请示汇报相比,共产党在决策机制上有着机动灵活的巨大优势。

淮海战役总前委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华野和中野两个野战军之间的行动,使两支大军形成一双强有力的铁拳。不但如此,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还高屋建瓴地考虑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华野和中野在未来三至五个月内吃饭的人数连同俘虏在内,将近八十万人左右,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央调度起来将十分困难。于是果断授权总前委,战略物资的筹集可直接会同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这样,不但节省时间,缩短中间流程,还可以大大减轻中央的负担。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与国民党军队对峙与血战之际,中央赋予了总前委最大的信任与权限。

黄百韬兵团被围歼后,下一步怎么办?

淮海战役伊始,根据当时的复杂局势,中央军委曾考虑在歼灭黄百韬兵团后,歼灭邱、李兵团,夺取徐州。

11月15日,碾庄圩之战正在激烈进行之时,中央军委指示,下一步作战方针为待黄百韬兵团被歼灭后,依据邱清泉、李弥、黄维三部的情况最后确定,唯目前华野仍应争取在歼灭黄百韬后再打邱、李。

华野和中野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在阻援打援的时候做了相应考量。部署部队在阻击邱、李兵团实施东援的时候,有意识地先分割包围吃掉一些,削弱他们的力量,后视情况再定战略战术。

邱清泉和李弥久经沙场,亦非等闲之辈,他们很快意识到了对手边阻援边蚕食的目的,东援之战打得十分谨慎,为避免陷入对手重围,即使解放军有时后退让出一些阵地,也一直不肯深入冒进。特别是到了21日、22日,看到救援解围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时,他们随即调整部署,将主力收缩到大许家以西的地方,修筑坚实的工事,与徐州之守军保持首尾呼应,意图确保自身安全。

11月8日,徐州战局危急之时,蒋介石密令黄维第十二兵团从河南确山、驻马店向东开拔,实施东援徐州的计划。关键时刻,杨云枫受命紧急赶往南京,与“孤雁”接头后获取了这一重要情报。中野因势而动,及时调遣二纵、六纵和部分地方武装一路上进行阻击和袭扰,一定程度上阻滞了第十二兵团的推进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