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2/4页)

会后,云林来到村屋,把商量好的建议拿给杨敬禄等几个人看,结果是大家一致同意。杨敬禄瞧着儿子,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老二也越来越像老大云枫有头脑了,不仅分工细致,而且具体任务也都尽量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来安排,恰到好处。”

“嗯,还不错!你们就放心大胆地去做吧,有问题再来找我。”杨敬禄代表村里表了态。

云林拿到了尚方宝剑,走出村屋没有回家,立即带领大伙行动了起来。

其实,对于支前工作,不要说云林,就连他的村长爹也不太了解这次行动的大背景。杨敬禄去区里开会,知道上级说要在淮河流域打大仗,要求大规模组织民工支前工作。但他们所不知道的是,这是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做出的重大部署。早在9月华野粟裕代司令员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时,中央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关于发起淮海战役后的后勤工作,中央军委专门进行了指示:“这一战役比济南战役要大,比睢杞战役的规模也可能要大。因此,你们必须有相当时间使攻济兵团获得休整补充,并对全军作战所需包括全部后勤工作在内有充分之准备,方能开始行动。战役时间包括打黄兵团,打东海,打两淮在内,须有一个月至一个半月,战后休整一个月,故你们须准备两个月至两个半月的粮秣用品……”为了保密和迷惑敌人,向地方说明此次支前的目的地是帮助部队攻打徐州。

经过摸排,云林很快得到了统计结果——可以参加担架队或运输队但没有报名的有六十五人,其中家中老人有病的八人,孩子多且小走不了的十五人,农家肥还没有拉到地里的十人,家里工具坏了还没修好的八人,其他的人倒是没有什么困难,但行动上磨磨唧唧,估计思想上有顾虑没想通。

问题摸排出来后,云林再次把大家召集到一起,详细地进行了分工,并根据不同情况,挨家挨户逐一解决。对云林来说,往地里拉农家肥、修理工具等这些事处理起来易如反掌,难的是解决老弱病残的问题,李金锁家就是这样的困难户。金锁爹娘都是年过六十常年有病的老人,不能干什么重活,家中一顺溜有三个孩子,老大七岁,老二五岁,小的还不到两岁。金锁说他想去,如果自己拍拍屁股走了,家里就剩媳妇一个人,这一摊子咋办呢?

云林想来想去想到了妇女主任王秋菊。“留守的后勤组不是她负责吗,何不找她商量呢!”

“秋菊嫂子,俺有个想法不知管不?”见到王秋菊,云林诚恳地说。

“管不管你先说来听听!”

把支前队组织报名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大致介绍一遍后,云林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你们妇女组除了分为浆洗缝补小组、磨面小组,是不是还可以再组织两个小组,一是组织三至五人的护理小组,专门帮忙照顾六十岁以上身体不好的老人,每天去他们家里瞧瞧,有问题及时解决,没问题也陪他们拉拉家常说说话;二是组织一个孩娃看护所,凡外出支前或在村出后勤的人家,没达到上学年龄、三岁以上的小孩都可以送过来,集中进行照顾。这样解除大家的后顾之忧了,大家的积极性不就提高了?”

王秋菊一听,一拍大腿喊了起来:“好点子,好点子,俺怎么没想到呢!平时有事情时,俺都要一家家去叫,督促她们快一点。可是女人家务活多啊,不是刷锅洗碗没弄好,就是孩子缠着腿走不了。如果把老人安置好,把孩子统一管起来了,那女人的麻烦事不就少了嘛!”

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的王秋菊先是成立了“帮老组”,然后找人找房子,没几天又成立了“孩子房”。这两项事情被王秋菊解决后,村子里一下子就有二十七八个壮劳力报名参加了支前队,乐得杨云林合不拢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