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大乱前夕(四)(第2/3页)

能够制作青铜弩机的工匠,只要知晓原理明白方向,给他们一块上等的簧片,都可以作出并不复杂的燧石打火的机械装置。

杠杆原理、手指发力、板簧蓄力、弩机维持、勾动弩机、板簧回弹、牵动燧石,擦火点燃。

蓄力的方式,很像是后世学堂常见的用格尺蓄力弹纸团的道理。

这东西很重要,尤其是对于在场的这些辩论大秦雄师将来是用弓弩还是火枪的人而言,不可能不知道这个东西。

墨家所著的《以说知术论将来战阵》中,有这样一个说法:

火绳枪因为火绳存在的缘故,人和人之间不能挨得太近,所以齐射的威力尚且不如。

若是能够用燧石代替获胜,那么原本一个连队的方阵就可以排下两个连队,一次齐射就是原本两个连队的火力。

而且,戈矛手的作用只是为了掩护火绳枪,若是戈矛手能够和火绳枪合为一体,那么自此之后,诸夏步卒只有一种。

另外,潡水一战墨家攻下了滕城之后,那一本名为《理性天志的胜利——论勾股术和攻城术》中做个解释:为什么子墨子守城的时候,要修筑行墙,都是为了增加宽度。

而宽度的增加,是为了投射的优势。如果在宽度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能够增加投射,效果是一样的。

墨家在二十年内所著的这些书,如今已经流传开,而二十年的沉寂,不是除了泗上没人注意到,而是在慢慢消化。

种子洒下。

九州之内,遍地开花。

然而这朵花,开的却有些异样。

胜绰看了看那个铜勾,摇摇头道:“我听闻,墨家那边一直在制作这东西。但是,他们用的是铁,而且其实已经制成了,只不过蓄力不足,出火太低,所以并不用。”

“但是,鞔之适说他从那两位先生那里看到的,就是铁的……怎么能是铜的呢?”

他弯腰拾起那个板簧,用力一扳,果然需要力量,撒手之后,立刻弹直。

那个方士道:“不论铜铁,要的是蓄力之能。莫说铜铁,就是用个小弩在上,以弩臂之力拉动弯钩擦动燧石,却还不是一样的道理?”

胜绰不解道:“可是……天下铁匠都在尝试着用各种淬火的方式想要得到那百金……”

“铜亦能蓄力为簧?”

方士道:“先生有所不知。巴蜀以南,有夜郎国、且兰国,俱是夷狄。然而那里也有铜器,也曾有过交流。我曾见过一精巧之物,也是铜的,正可蓄力。”

燧发枪的原理没有那么深奥,所差的只是一根合适的、有弹性的板簧。

至于点火方式,化学若是飞速进步用弹簧的力量撞雷汞可以;用来擦燧石也一样。

泗上早就有原始的燧发枪,只不过不在军中推广的原因就是打火率太低。而打火率太低的原因,就是材料不过关。

这个时代,是属于工匠的,是工匠可以敲出来的。

材料才是制约如今很多精巧器械不能制出来的根本原因。

泗上墨家这一次却不是像是火药一样在隐瞒什么,而是因为适所谓从“两位隐士先生”那里看到的燧发枪的板簧真的就是钢铁的,他根本就没有往铜件去想。

铜可以做蓄力的板簧,只不过适不知道。

秦人也不知道,但是他们知道板簧需要的特点就是有足够的弹性,能够蓄力。

至于大小、轻便、蓄力多少,那都是可以调节的,做不到百分百的发火率,做到一半也未必就不能用;做不到如此轻便,可放大一下部件也未必就不能用。

这其中有诸多的巧合,也有诸多的必然。

赢师隙自小颠沛流离,经历了政变、驱赶、流亡;眼睁睁地看着魏国崛起、夺走西河、变法革新;目睹着泗上墨家从数百士发展到数万士,更是亲眼见证了墨家的崛起;他的身边又有胜绰这样的叛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