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七章 自作(第4/5页)

他自傲,是因为他有自傲的基础。但是,这次正春风得意的时候,听到朱瞻基对他的评语,他才突然之间醒悟过来,自己一直有些重理论,轻处政。

理论知识固然别人比不上他,但是在实际处事的经验上,他远远不足。

听到朱瞻基的话,他沉吟了一下说道:“殿下,你说过,大明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精神文明,一条是物质文明。小臣自认如今理论已略有所得,却因为始终不曾下到民间,所以对处事略有不足。故此,才想着能下到民间,切切实实地做一些事,增加自己的经验。”

“你的想法是好的,唐宋之时,进士都需要先去县治历练一番,到了大明,因为人才短缺,所以进士基本上都是直接授官,贡士经过吏部培训,也直接当官了。

但是许多官员,连麦子,韭菜都分不清楚,如何能当好官?他们只能依靠小吏,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

而且,大部分官员崇尚清贵虚职,轻视职官,认为能做事的官员是粗俗的。这是孤一定要改变过来的。

不过,身为状元,却自请外放海外,这是在有些惊世骇俗了。孤有一个疑惑,为什么是吕宋?”

解祯期正容说道:“这也是小臣经过深思熟虑过的,才选了吕宋。首先,吕宋没有世家大族的干扰,除了土人,就是福建一带迁徙过去的百姓。没有世家大族牵绊,政令得以畅通。

许柴佬现在被提拔为布政使,但是因为他不过是从一商贩跃迁布政使,许多官员并不愿意前往吕宋任职。小臣前几年与许柴佬相识,知道此人虽然出身微末,却是想做一番事业的。

去年小臣也见过许柴佬几次,在京城他备受冷落,颇不得志。他对小臣颇为重视。小臣前往,自然能受他重用。

跟在他的身边,小臣也能向他这种草根崛起的豪杰后面学习到小臣身上缺乏的东西。”

朱瞻基这才满意地说道:“不过,能看清别人容易,能看清自己却很难。你什么都好,就是缺了一些磨难,如果沉下心来,融入到百姓之间,不出三年,孤就能得一良臣。”

只要解祯期对他没有怨愤,这就足够了,解家这面士林的大旗,暂时不能倒。

相比之下,解祯期到底能不能当一个好官,反倒不重要,看他造化。

解祯期惊喜道:“殿下同意了?”

朱瞻基笑道:“如今的翰林被称作储相,可选出来的官员,大部分都是不知民间疾苦之人。孤早就有心改变,只是时机还没有成熟,你也算是走在其他人前面了。”

朱瞻基还是太孙,不是皇帝,所以一些政策性的改变,还不能由着性子来。

等他上位以后,肯定会进行朝廷各部门的改组,还有官员提拔程序。

今后的大明,不管是言官,事官,职官,没有具体的处政经验,一律不得提拔。那些依靠师爷,幕僚做事的官员,今后都要一一黜落。

翰林虽然做学问的地方,但是想要升职,要不给我出使各国去,要不到基层好好历练一番。

不开阔眼界,不能具体做事,别想升官发财。

虽然暂时不能改变,但是朱瞻基也不急,因为朱棣当了二十二年皇帝,也就说,最多三年,他就能直接上位了。

三年的时间不长,他现在还在西征,等他回来,最多也就是一年的时间,他就能当皇帝。

解缙叔侄二人当然也明白朱瞻基说的是什么意思,但是他们的心里还有一个顾虑,那就是如今在句容温泉别院的朱高炽。

不管怎么说,那位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也是朱瞻基的父亲。

朱棣现在还在,能压制住朱高炽,让朱瞻基监国。

但是一旦朱棣归天,他身为朱瞻基的父亲,帝国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即便是朱瞻基也不能直接与他相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