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常遇春主军的北伐之路(第4/11页)

好了,现在常遇春的“小北伐”大军之主、副将介绍已毕,战前形势也大体交代清楚,该说说具体战况了。

57

也速这次进兵接受了上次被明军“羞辱”的教训,对于下级送来的军事情报开始格外注意甄别了,但奉命进击通州、收复大都是皇帝交给的任务,就算是做样子也是必须做得真实可信,不然皇帝那里交不了差事,所以,也速还是按部就班率军来到通州。

不过,机警的也速丞相在小心翼翼沿白河进兵的同时,眼角一直在留意大都明军主力的动向,尤其是从山西方向开过来的部队,最近令人不安的消息越来越多,据闻:那个令人做梦都能被吓醒的常遇春也来到了大都前线,这更引起了也速的警觉!

也速丞相倒不十分惧怕与常遇春对决沙场,据闻这是一个动不动就自己挥刀上阵的悍将,这算什么军中主帅?真正的将帅之才应该像自己这般坐在帷幄之中决定战场胜负,会玩花活的敌人才最可怕,例如像上次的通州守将曹良臣……打住!怎么哪把壶不开寻思哪把壶?

常遇春在北平集结兵力的消息迅速被也速探知了个大概,这种马步三军外加大量辎重的军事集结是没有办法彻底保密的,但这也恰恰是常遇春所需要的:也速这次反映灵敏,迅速收缩兵力,一口气退到了自己的老家全宁,北平之危就此烟消云散。

这也难怪也速畏战,因为也速作为大元丞相,毕竟要为皇帝着想,拱卫元上都是也速的首要的任务,不过,全宁位于上都开平的东北方向,那常遇春若当真对皇上不怀好意,按常理推断是不应该绕到全宁来的——这不是舍近求远专走弓背么?

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常遇春的北伐军竟然兵出松亭关(今喜峰口北十公里),看苗头还就是奔全宁而来!

但是,假若这次明军进犯目标是辽东的纳哈出呢?虽然这是也速求之不得的态势,也是一厢情愿的愿望,但由于全宁毗邻辽东,也难免会被殃及池鱼,因此,也速在退兵全宁时留下了一名骁将:大元国公江文清,命其率万骑固守锦川,屏障全宁。

解释一下锦川。

锦川其地在元、明史书中均无确切记载,许多文、史杂家都把元末的锦川之战与锦州混在了一起,称明军出关后首先进击锦州,其实均是没有细察锦州地理位置,锦州位于辽东沿海数百里之外,明军除非弄到大量今天的直升飞机,否则如何能到得了锦州?

也有文献把这个“锦川”解释为一条河流,其实,锦川应当是处在燕山北麓的一片屯军之所,绝对与几百里地之外的锦州没啥关系,常遇春没有必要东进大海边远征锦州,以步兵为主力的明军绝对不会绕到锦州去招惹拥兵二十万的元太尉纳哈出,朱元璋也不会允许常遇春去做这种傻事,后文自会解释原由。

根据好多那时人书信以及确切战争爆发时间推断:锦川应该距离长城松亭关不到两天路程。

锦川无城,乃进军全宁与辽东的共同必经枢纽要道,若单是为了防守全宁,本应再退一步至鹿儿岭,此处得地利,易守难攻。但江文清既为元廷国公,领此重任,怎肯落个畏惧明军的名声?尤其不愿得罪左侧后辽阳拥有重兵的太尉纳哈出,若退守鹿儿岭,则无疑表示正在将明军竭力驱赶往辽东方向。

当然,关键还是由于江文清的自信:明军大都是步骑联合作战,其中步兵是主力,但也正是由于这点,明军的行动才不得不笨拙了许多,江文清有的是时间布防列阵,等明军乍到之刻,看咱演一出骑兵践踏步兵的好戏!

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应该还是人算——那常遇春竟然不按常理出牌,不顾步兵大队主力,而是以一万骑兵为前锋,孤军疾进,在江文清万万没有料到的时刻突然出现在了锦川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