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常遇春主军的北伐之路(第2/11页)

现在元顺帝北逃上都开平,纳哈出的辽东战略地位愈加重要了,“南望青徐,北引松漠,东控海西女真”,这几乎就是元顺帝现在的半拉身子!但朱元璋却并不想对其武力征服,而是准备采取“攻心为上”的战略,对其“招抚”。

毕竟有过被俘又被仗义释放的“前科”,做人总得知恩图报吧?

这点朱元璋没有算透:这位前战俘却不大买敌国新皇帝朱元璋的账,不理不睬,相反却调兵遣将于与大都接壤的大宁路,不但直接威胁到北平的安全,而且还成为了上都元顺帝的重要军事屏障。

朱元璋在常遇春出兵之前还是亲自出面作了一次努力,于四月写信给纳哈出,其目的估计已经不是单纯招抚这位前战俘,还应该有配合常遇春军事行动的附带目的,摘录如下:

……将军昔自江左辞还,不通音问十五年矣。近闻戍守辽阳,士马强盛,可谓有志之士,甚为之喜。兹因使通元君,道经营垒,望令人:送达。

从以上寥寥数语之中,我们不难看出:老朱还是在不动声色之间轻戳了一下纳哈出的旧疮疤,希望纳哈出莫忘自己曾经给他过“活命大恩”,即便不能立即倒戈归顺,最起码也要暂时采取“中立”态度吧?——这次是朱元璋以给元顺帝通信的借口,路经辽东,至于是否故意就不好说了。

常遇春就是鉴于这种威胁,才干脆摆出进兵辽东的架势,不解决掉纳哈出辽东元军的威胁,常遇春的北伐军便无法放心进军上都,后路随时有被切断的可能!

再就是,也速进犯通州的大军也是从这里出发的,常遇春此举一石三鸟:迷惑了上都的元顺帝;威慑了辽阳的纳哈出;尤其重要的是:摆出了切断也速部北归会宁的态势!

那么,常遇春所部的这次大动静作战集结了多少兵力?说来也可怜:没有凑足十万大军,仅仅骑兵一万,步兵八万。

56

前文曾经专门解释过:进攻方作战,最忌讳的就是孤军深入,一旦造成了己方无后方的作战态势,这战事也就凶多吉少了。

再就是,孙子兵法对于进攻与防守战事所需兵力有过专门论述,大家都熟悉的名句就是: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也就是说,进攻敌人,应该五倍于防守敌人的兵力方能有胜算,实力不如敌军呢?“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撒腿走人吧!

但是,作为进攻方常遇春此时的兵力却是大大少于元军,北元有元顺帝苦心经营的一道军事屏障:丞相也速驻守的全宁(今内蒙古翁牛特旗);皇太子爱猷识里达腊驻守的红罗山(今小凌河上游,决非锦州附近红罗山);与大宁、纳哈出的辽东共同拱卫上都,这是一道由蒙古铁骑构成的千里防线。

仅仅辽东的纳哈出所部就倍于常遇春的全部兵力不止,关键还有已经进至通州附近的也速部,一旦前方战事有什么不顺,后面给也速的元军给围了上来,那就等于让蒙古人把自己“包了饺子”。

这种仗怎么打?

但是,自信能“率众十万即纵横天下”的“常十万”最乐意的就是这种战势,也或许是常遇春庆幸皇帝给了他这么一个证实自己当初“豪言壮语”的机会,反正是乐呵呵地挥师上路了。

考虑到以常遇春在战场实战中历练出来的精明,焉能不知这种违背军事常识之战事的凶险?还有在南京遥控这一战事的朱元璋,自北伐以来,指示军机素来谨慎有加,怎么这次“以小搏大”豪赌上了?

看来,这时的大明将帅对蒙古军队的战力测估已经有了彻底改变,当初听见战马嘶鸣即两腿发软的汉军,今天已经成为了令蒙古人胆寒的大明铁骑,听见战马嘶鸣即两腿发软这时该轮到蒙古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