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北伐序幕:傅友德的徐州保卫战

徐州不远在望,李二大跌眼镜:傅友德竟然把一些步卒摆在了城外,阵势倒也像模像样,可是,哪有舍高城之地利出城野战的道理?这不是不顾士兵性命送己入虎口么?

7

北伐主帅为朱元璋新建的吴国重臣中书右丞、信国公徐达。

徐达,字天德,朱元璋的标准老乡——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部)人。也是当初跟随朱元璋起家的二十四人之一。

据史载,徐达其人虽出身农家,没有进过学堂,却是个自学成才的没有文凭的白丁文化人,每逢带兵出征,常“延礼儒士,说古兵法”(《明实录》),和平时期也攻读刻苦,经常“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论终日”(《明史·徐达传》),这种“好好学习”之态度终于使徐达得以“天天向上”,因此而熟知古代兵法,被朱元璋重用于诸将之首,依赖为“万里长城”(《明实录》)。

徐达善于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在实战中提炼出了自己的真知,不仅作战勇敢,而且“尤长于谋略”,到了明军北伐时,徐达已经成长为一个具有高超的战场指挥艺术以及驾驭整个战争发展变化的能力的帅才。

其实自朱元璋起兵反元以来,朱元璋所占领的任何地盘都是徐达在作战前先在军事地图上描绘出来的,朱元璋的任何功业都是徐达努力的结果。大家请看徐达的战争脚印:随朱元璋渡长江、克采石、下太平、攻溧阳、收溧水、占集庆,使朱元璋终于有了建都之本。

之后徐达奉命以大将军职务领兵取镇江,克常州,攻略常熟、江阴等地;与副将左翼大元帅常遇春设伏于九华山下,击退了陈友谅进犯;继而遵朱元璋之命设伏于应天城下,大败陈友谅军。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升为中书右丞,之后从援安丰,败张士诚部将吕珍,移师围庐州,旋从援洪都。

决定朱元璋生死的鄱阳湖之战中,徐达不惜亲自冲锋陷阵,败陈友谅水军前锋,首战歼敌一千五百人,坚定了吴军士气,奠定了大胜基础。

之后任左相国,引兵略庐州,挥师克江陵,平定陈友谅余部之后率师东向,遵朱元璋之命先克淮东、再占浙西、次克泰州、悉平淮东。

至正二十五年八月(1365年),徐达以大将军号令三军,率舟师二十万,由太湖进围湖州,数败张士诚大军,迫其守将李伯升、张天骐献城归降,十一月,转兵北上,合围平江,一路并申明军纪,禁掠民财,大军过处,秋毫无犯。

至正二十七年九月(1367年),率将士破平江城,俘张士诚,因战功被晋封信国公。

这就是北伐之前朱元璋的统帅部,可谓雄才大略的统帅带领着一群骁勇善战的将领!

8

再来看看朱元璋的对手——大元朝的统帅部。

严格说,面临打击的蒙古人并没有一个施发统一号令的统帅部,这的确是一种极为奇怪的现象:猛虎即将扑过来了,野狼们竟然还在争执谁该在群狼中的位置靠前一点!

当时的元朝皇帝名叫妥欢·贴睦尔,一般史称元顺帝,其实他的谥号是元惠宗,是朱元璋认为此人相当识时务,采取了“坚决不抵抗”的“顺应天意”避战政策,所以谑称这位老兄为元“顺”帝。

一来二去,元顺帝这个名字叫响了,也就代替了元惠宗本名。

很遗憾,这位元顺帝或者说元惠宗实际上既不“顺”也不“惠”,就实际说,这位老兄在葬送蒙古人在中原建立的庞大帝国方面“居功至伟”。

这位名字既顺又惠的蒙古哥们儿把对汉人的摧残推向了极致:多次下诏,禁止汉人、南人、高丽人持军器、养马匹;还专门颁布一条法令:蒙古人殴打汉人、南人,被打的不得还手;允许蒙古人占有战俘中的汉人,男曰奴,女曰婢,总称“驱口”(有点驱赶牲口的意思吧?),并规定打死这些奴隶不需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