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历史的拐点:决战山海关(第3/10页)

另外一个因素则与伟大的弗洛伊德学说中“力比多”作用(指人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有密切关系。这种源自荷尔蒙的力量无所不在,没有证据能够证明这支胜利开进帝国中心的大军,曾经有效地控制住了这种冲动。

据文献记载,当时,大明帝国皇宫中有大约九千名宫女。其中,纯粹为了追随先皇帝于地下的人数不是很多,有大约两三百人因为害怕受辱而自杀。其余的除留在皇宫中继续服役之外,大部分被分配给了各级军官和战功卓著的人们。最多的可能分到了三十人左右,少的则三四人、一二人不等。

当时,发生过一个惊人的事件:有一个姓费的宫女,据说是皇宫中最美貌的女子之一。李自成做主,命她嫁给一位青年军官。这位姓罗的将军可能是李自成最为欣赏的部下。不料,在新婚的当天晚上,这位费姓女子将酒醉的罗将军杀死后自杀。李自成震惊之余,很有风度地下令礼葬这位烈性女子。有人推测,这位宫女想要刺杀的目标,本来是李自成。

关于陈圆圆的故事有多种版本,流传极广。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个故事发生在大军第二号统帅刘宗敏身上,还有人认为故事的男主角应该是李自成。在学术界能够考证出权威说法之前,我们姑且存疑。不过,无论如何,这个故事想必不是无中生有。这种发生在军队最高统帅中间的事情,在对吴三桂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不可能对这支军队毫无影响。事实上,已经有足够多的文献可以证明这种影响深重的程度了。譬如,有记载说,在安福胡同,“一夜妇女死者三百七十余人。降官妻妾俱不能免,悉怨悔”。(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二十,奸淫)据说,有些士兵是带着抢来的女子在城墙上站岗的,为了害怕被查哨的长官发现,他们通常的做法,是将那些女子扔到城墙外面去。北京城墙的高度大约都在十米以上。

李自成就是在这种情形下,率领部队开往山海关并投入一片石大会战的。此时的吴三桂,夹在李自成和多尔衮之间,应该是最难受的一个人。

吴三桂,字长伯,江南高邮人,落籍辽东。他是武举出身,父亲吴襄曾经是锦州总兵。按照明朝的军事制度,吴三桂中武举后,承父荫授职都督指挥。后来,吴襄因为失误军机罪被捕入狱,吴三桂则因军功晋升总兵,负责宁远的防守。从年龄上推算,他的青少年时代应该是在与八旗清军搏杀的金戈铁马中度过的。

吴三桂的脸上有一道刀疤,很深很长。据说,这道疤是他青年时代,为了救他父亲而落下的。当时,吴襄被敌人重兵团团包围,情形危殆。据守城中的吴三桂请求主将出兵救援,主将和其他将领谁也不敢出城。吴三桂遂带领自己的五百名部下,冲出城去,杀入战阵。救出父亲后,复杀出重围。就此,留下了这道伤疤。这件事情,令他一战成名,给他带来了光荣与尊敬。有史书形容他“勇冠三军”。这可能是后来即便声名狼藉,还有一帮子家伙死心塌地跟着他的原因。

崇祯十七年正月,吴三桂的父亲被重新起用,受命提督京营。吴三桂被封为平西伯,进入了帝国贵族行列,并成为宁远、山海关一线的最高军事统帅。这一年,吴三桂应该是三十岁刚刚出头。此次晋封勋爵,应该与福临继位后,多尔衮以顺治皇帝的名义命令济尔哈朗攻打宁远有关。有证据显示,当时,济尔哈朗在宁远城下,曾经受挫于吴三桂之手。有人认为,吴三桂主要是继承袁崇焕“凭坚城,用大炮”一策,取得的胜利。也有人认为,吴三桂在野战中也颇有斩获。不管怎样,济尔哈朗确实曾经有些狼狈地退回了沈阳。为此,吴三桂在写给皇帝的报告中还觉得很蹊跷,不明白为什么一次不大的挫折,就会让济尔哈朗匆忙退兵。由此怀疑沈阳城里或许有内讧。济尔哈朗回沈阳后不久,便召开会议,主动要求诸王贝勒大臣向多尔衮汇报工作,并提出将多尔衮的名字排列在自己前面,可能也和这一次挫败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