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第二次机会(第2/6页)

希特勒希望韦林亲自去一趟设在莱茵河畔工业城市曼海姆市的奔驰公司总部。希特勒知道韦林在周一要去那里办事或旅游。只有公司总部才有权决定是否可以给予这位著名的纳粹党人减价优惠待遇。希特勒打算在周一开会前将他的那份减价购车申请交到韦林手里。希特勒购车心切,采取了一种应急手段:他把那份书信交给了前来探监的克里贝尔上校的儿子沃尔夫拉姆·克里贝尔。希特勒写的那封书信如果能在周一上午邮到慕尼黑,就可以在同一天送到韦林手里。这是一个轻率鲁莽的决定。将一封书信交给一位要离开的探监者手里是公然的偷带物品行为。这样做违反了下述审查条例:每一份进出监狱的邮件必须经过检查、审阅(许多写给希特勒的信件已被审查员没收,其中包括一首诗。诗中写有这样一行语句:“我们要冲破监狱的牢笼。”)。由于违反了监狱审查条例,希特勒有可能使一年来的模范行为,以及在打字机前付出的数月辛苦努力前功尽弃,徒劳无益。如果希特勒被迫继续留在狱中服完整整五年监禁徒刑,那么他作为一股政治力量就会云消雾散。在一个仍然苦苦寻找摆脱世界大战灾难出路的国家里,他只会被当作昙花一现的极端主义人物而闻名于世。监狱外面的纳粹运动已经处于自我毁灭的边缘。如果希特勒继续脱离纳粹党,那么在当时已经开始抑制通货膨胀并寻求政治支撑的德国就会稳步前进,纳粹党内的一些重要人物注定只能担当跑龙套般的次要角色。

起初,希特勒邮寄的信件未被察觉。就在邮寄信件的当天,即9月15日,典狱长莱波尔德要向巴伐利亚法院发送一份有关那位明星犯人在兰茨贝格监狱服刑期间的表现状态报告。“他现在是一个遵纪守法的人,”莱波尔德在报告中写道,“不遗余力地遵守监狱各项条例。”莱波尔德心里没有忘记希特勒起初进行绝食和狂呼乱叫时的表现。于是他写道,希特勒“毫无疑问比以前变得成熟、冷静了”。不仅如此,希特勒出狱后也能表现得平安无事,因为他“绝不想报复那些在1923年11月里挫败他的暴动计划的对立(政治)阵营官员们”。几个月来,希特勒同典狱长莱波尔德的多次面对面会晤产生了明星效应。莱波尔德同以前其他许多人一样,也慑服于希特勒的强大气势,为希特勒所倾倒。

然而并非每个人都对希特勒的政治表现和政治意图表示钦佩。监狱外面力图阻止希特勒假释的呼声不断高涨。9月23日,慕尼黑警察局副局长向法院发出了措辞尖刻的警告:如果希特勒出狱,他有可能很快重操旧业,故伎重演。如果他在政坛上继续存在,就有可能拯救目前仍被查禁、濒临崩溃的纳粹党和民族主义团体。“他对于国家的内部与外部安全构成了长期威胁。”那份警告声明上写道。警方认为,如果这位领导人令人遗憾地被释放出狱,“那么应该将这位民族主义运动的灵魂人物驱逐到奥地利”。

警方的狱中表现报告摆在了桌子上,距希特勒可能被假释的时间只剩下一周了。这时又有一人站出来强烈反对假释希特勒。这个人就是曾经在法庭审判上起诉希特勒的巴伐利亚州检察官施滕格莱因。他不仅反对假释希特勒,而且也反对假释韦伯和克里贝尔。“这些被告根本不会放弃犯罪意图。”施滕格莱因写道。他列举了在暴动期间他们犯下的暴力绑架和偷窃等犯罪行为。这位检察官甚至还谈到了1922年希特勒袭击政治领导人奥托·巴勒斯蒂特的犯罪行为。希特勒当年被判了三个月监禁,但是只服刑一个月便被假释出狱,然后蓄意发动政变,违反了缓刑条例。施滕格莱因这位检察官还认为,希特勒还同罗姆上尉近一时期试图非法建立“前线战士联盟”这一准军事组织的行动有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