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重新安排世界格局(第3/6页)

1924年4月当期《人民观察家报》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题为《为何11月8日暴动不可避免?》(Why Did November8th Have to Happen?)。8这篇常常受到忽视的文章中所包含的许多段落和概念后来又出现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文章公开表述了希特勒咄咄逼人的扩张主义梦想,以及完全以种族主义思想为基础的世界观。虽然希特勒为《人民观察家报》撰写过多篇社论文章,但是他为勒曼的杂志撰写的那篇文章(单词总数为5000)非常详尽地总结了他的思想,尤其是对外政策方面的思想。如今阅读那篇文章就等于是预览第三帝国的思想风貌。

在文章开篇第一句话中,向来好预言大灾大难的希特勒以其恢宏的视角提出了他的观点,使人不禁想起存在主义式的论题:德国的存在与虚无。希特勒下了极高赌注提出如下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启动了一个过程(仍然没有结束),由此将决定“德意志民族未来数百年,也许是永久的继续存在。德国的敌人一心要消灭德国。他们的战斗口号不是‘胜利!’,而是‘彻底消灭,片甲不留!’”希特勒这样写道。

希特勒声称国家政府的最高目标绝不是“为保和平而保和平,而是保护人民,并壮大人民力量”。希特勒突出强调了其政治哲学的中心论点:本国人民、本国大众的社会地位就是一切,应该使用包括战争在内的任何手段增强其实力。在希特勒看来,种族是民族概念的核心。他不仅认为犹太人是一个种族,而且作为完美雅利安人的德国人也是一个种族。希特勒写道,德意志民族的“重要支柱”,即它的“种族与文化”受到了威胁,必须通过“殊死战斗”来加以保卫。马克思主义是“死敌”,马克思主义是犹太人的产物。

除了强调“民族与种族”(后来这成为《我的奋斗》一书中重要一章的标题),希特勒还念念不忘德国的国际盟友这一问题。他在文章中概述了1939年后针对东欧和俄罗斯的征服政策的主要内容。在希特勒看来,战争已经来临。那就是各国之间自然的关系状态。这是个谁反对谁的问题。因此,希特勒必须把盟友问题搞清楚。他认为法国是德国不共戴天的“宿敌”,一心想要把德国分割成许多弱小的小国和地区(在俾斯麦于1870年实现统一以前,德国由300个独立的小国、自治区和公国组成)。因此,德国必须选择俄罗斯或者英国作为盟友。选择本身具有宏观经济意义。德国需要的是“海上实力和国际贸易”,还是“具有较大农业发展空间”的陆地实力?如果需要的是前者,德国就该同俄罗斯结为盟友,共同对付英国这个殖民大国。如果德国需要的是后者——放弃海外野心,向东方进行“陆地扩张”,那么德国就应该同英国结为盟友,共同对付俄罗斯。虽然希特勒以前经常谈到德国需要开拓疆土,却使选择盟友的问题悬而未决。

但是希特勒后来却第一次把开拓疆土在“大陆上扩张”的问题同“刀剑”的凶残与威胁联系在一起。如果只想提高国家的经济地位,“却没有强权政治思想与行动”,结果只能导致灾难。按照希特勒的说法,那就是迦太基人的结局。希特勒还把强权政治同他的种族主义学说联系在一起,开启了后来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所称的“日耳曼民族存在空间”的理论先河。

希特勒在文章末尾随即指出,上述所有严峻的局势以及可能出现的令人痛苦的情况使他相信:1923年11月8日,暴动“时机已到”。他在文中重复陈述了一个他平时很欣赏的不平凡结论:“我们是对是错,并非由州检察官或者法庭来决定,而是将来有一天由德国历史来决定。”在某种意义上他回答了文章标题中所提出的问题。更加重要的是,通过撰写这篇文章,希特勒得到了锻炼,从而使他写出了全世界最有名,也是最臭名昭著的一本书。“在结构、语言和主题思想方面,那篇文章可视为《我的奋斗》一书的先导雏形。”历史学家普洛金格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