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发现使命(第4/8页)

希特勒随后开始厌恶所有左翼势力,并把犹太人同这些势力的影响和发展联系在一起。他声称自己内心中初次涌现的反犹太主义真实情感,是在维也纳大街上注意到一个东方犹太人时被唤起的——一个身披黑色宽袖长袍,满头黑发的幽灵。20当时只有盲人才有可能看不见维也纳到处都是的东方犹太人。上述说法颇有一些蓦然间有所发现的意味,为的是极力渲染希特勒的情感发展之路。虽然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上面所说的那段情景是编造的,或者是从许多生活经历中提炼出来的,许多人却接受希特勒的说法,即他那种政治上执着的反犹太主义立场是在维也纳开始形成的。21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以及1924年接受叛国罪审判时都表述了同样的看法。但是其他人认为,由于缺乏确凿的证据支持希特勒对有关事件的表述,正如历史学家奥斯马尔·普洛金格所说的那样,他的反犹太主义立场只能在一战后的慕尼黑变得“明显、激进、活跃”起来。在他们看来,希特勒对于自己在维也纳时期参与政治活动所做的不厌其烦的描述完全是捏造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同一个对真实境况做出反应的幼稚年轻人的虚假形象相呼应,并非是为了展现漫无目标的参战老兵寻找政治家工作的真实情况。按照这样的解释,用历史学家罗曼·托佩尔的话来说,希特勒只是把反犹太主义立场“当作现实政治环境中稳操胜券的一种筹码”。22不过这是后话。

1913年5月,希特勒在奥地利首都经历过五年艰苦卓绝的岁月,在他24岁生日收到一小笔遗产之后,他离开维也纳前往慕尼黑。希特勒要在那里实现自己的梦想,生活在四周尽是高大的标志性建筑,到处洋溢着艺术创造精神的纯粹的德国环境中。他声称自己对慕尼黑的爱恋超过了世界其他任何一个地方。23“(一战)以前那段时光是我的生命中最快乐最满足的时期。”24希特勒后来声称前往德国“主要出于政治原因”,因为他不喜欢那个奥匈居民混杂的国家。但是动身前往慕尼黑对于希特勒而言,还有一个颇为重要的原因:当时他要千方百计摆脱奥地利当局,因为后者要求他从军服役。如果是那样,他就要在军队中服役三年,接着在预备部队干七年,然后还得在国民卫队再干上两年。

希特勒把慕尼黑当成了自己余生中真正的家乡。但是在这座城市里,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希特勒再次面临着没有正式工作的困境。他重新拿起画笔画一些明信片和旅游景点风景画,再拿到大街上和慕尼黑喧闹的啤酒馆里出售。他再次居住在简陋廉价的转租房间里,又成了生活无望、事业无门的潦倒之人。后来,希特勒的运气甚至变得更糟。1914年1月,奥地利征兵委员会抓住了希特勒,要求他在林茨参军服役。甚至他还被拘留了一个晚上。希特勒一边求情,一边写信,企图逃避兵役。最后,他准备越过奥地利边界去萨尔茨堡报到。在那里使他如释重负的是:他体检不合格。当时这位面色苍白、身材矮小的阿道夫·希特勒,未来的战争制造者与大屠杀元凶,被当众宣布为“体质太弱”不适合当军医,也不适合扛枪打仗。25希特勒在其个人成长的岁月里经常遇到类似的事情。这一回又侥幸逃脱了可能使他终生默默无闻、无人惧怕的平庸命运。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另一次参军机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改变了希特勒的生活轨迹。1914年7月,在波斯尼亚的萨拉热窝大街上,奥匈帝国王储弗朗兹·费迪南大公遇刺身亡,拉开了战争序幕。261914年8月,希特勒似乎也出现在慕尼黑音乐厅广场上,加入了那些对战争表现出狂热之情的数千名市民人群。他那张愉快的面孔在现场拍摄的一张聚众照片上被辨认出来。不过有些人认为,那张照片上的希特勒面孔事后经过伪造处理,意在为政治宣传制造舆论。27总而言之,希特勒同数百万德国年轻人一起参军入伍,摆脱了身无分文的漂泊者生活,开始了军人生涯。希特勒的入伍过程多花费了一天时间,因为作为一名奥地利人他需要得到巴伐利亚王室的同意才能应征入伍。据希特勒自己说,他给国王写了一封信,在24小时之内收到了明确答复。“国王陛下内阁府办事效率高。”希特勒这样说道。28关于这件轶事也有人持怀疑态度。但是无论怎样,希特勒很快应征入伍,在巴伐利亚军队服役,成为当时准备参战的德国武装部队的一名军人。这一次没有人认为他不适合当兵打仗。希特勒的生活再一次被一个事件、一封书信所改变,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造就了希特勒。”历史学家伊恩·克肖这样写道。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