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发现使命(第2/8页)

德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甚明朗,这也加重了国内的不满情绪。根据1919签订的《凡尔赛条约》,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落入法国之手,上西里西亚地区划归波兰。为此,大部分德国人怨气冲天。再者,自1918年起莱茵兰地区主要由法国军队占领,随后不久,法国军队又占领了德国工业中心鲁尔地区。这进一步激怒了德国人。1923年1月比利时和法国的军队六个整编师9(其中包括一些来自法国在非洲殖民地的塞内加尔士兵)占领了生产烟炭和钢铁的鲁尔地区,包括杜塞尔多夫、杜伊斯堡和埃森等重要城市。这次入侵是对德国未能支付战后赔款的正式报复行动。但是许多人认为,法国总理当时主要是寻找一个方便的借口,力图沿德国西部同法国、比利时与荷兰接壤地区划出一个缓冲区,同时又能进入德国煤田。这种带有侵略性质的重新划分疆土的举动遭到英国反对。由于大部分拖欠的战争赔款要以烟炭和实木电线杆等实物形式支付,所以有位英国政治家抱怨说:“自特洛伊木马时代以来,对木材的使用没有比这更耗损的了。”10

动乱不安的形势促成了适合开展革命、暴动和暴力活动的社会氛围。柏林政府号召对法国入侵者进行消极抵抗。工人们举行了罢工。有些德国人开展积极抵抗和破坏活动。一些人遭到逮捕、审判,最后被法国行刑队处决。有位名叫艾伯特·里奥·施拉格特的右翼人士,在从事破坏活动被逮捕后遭到枪决,成为国家烈士和纳粹英雄。德国人举行政治反抗虽然感觉良好,但是却造成极其严重的经济后果:非常重要的工业生产几乎全部停滞,失业局面已经失控。为了弥补薪金和福利方面的损失,德国政府采取了增加货币印制发行量的措施,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恶性通货膨胀。柏林、汉堡、科隆和其他城市爆发了绝食抗议活动,迫使德国警察和军队向饥肠辘辘的德国人开枪镇压。

一战结束后,德国很快遣散了大批军队,致使劳动力市场上又涌进500多万人,其中许多人没有工作机会。但是他们全都在一项技能上受过训练,那就是对敌作战。他们有很多的作战理由。人们认为,由于受到无法控制的离心力的驱使,他们的文化、政治和社会结构均受到威胁。魏玛共和国的“正常状态就是危机”,历史学家戈登·克雷格这样写道。111919年的《凡尔赛条约》中“唯一战争罪责”条款使德国人蒙受耻辱,让他们背负着在他们看来简直是灭顶之灾的125亿美元巨额战争赔款。即便是“黄金二十年代”(主要在柏林呈现出的先锋文化兴盛时期)初期,在德国许多地方,尤其在巴伐利亚,也被视为首都堕落颓废、四分五裂的证据。

对上述问题争辩最为激烈的地方就是在巴伐利亚。作为希特勒纳粹党的老巢以及其他许多持有强烈民族主义立场的党派团体发祥地,巴伐利亚州是德国联邦中难以驾驭的变节者,他们不断提出特殊要求,拒绝接受国家裁决,扬言要分裂或部分分裂出去,独立发行货币,建立邮局和铁路网。巴伐利亚是仅次于普鲁士的第二大州,是魏玛共和国的眼中钉,德国的暴动之都。虽然巴伐利亚自称“自由州”,但是1918年以后却经历了起义动乱的时局。那一年由一位胡子蓬乱,名叫库尔特·艾斯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左翼示威游行,一夜之间就把巴伐利亚国的统治者赶出了王宫。艾斯纳在三个月之内试图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失败后,被杀害在慕尼黑的一条人行道上。大混乱局面接踵而至。使慕尼黑中产阶级感到惊恐的是,一个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掌握政权居然可达三个星期,只是后来被从巴伐利亚外面派来的右翼自由军部队采取暴力行动瓦解推翻。双方进行了残酷的斗争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