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儿童十字军

征服君士坦丁堡的消息让欧洲人心情复杂。一方面,他们有了一座坚固的城市,可以作为将来进军圣地的跳板。另一方面,他们夺取城市的过程又过于可耻。即使是最乐观的记载,也无法掩盖这批十字军遭到了教皇和自己领导者的公开蔑视,被两次逐出教会,并无可挽回地破坏了与东方基督教世界的关系这些铁一般的事实。

如果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是一场悲哀的闹剧,那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完全匪夷所思了。由于传教士们声称《启示录》中的大灾难即将降临,公众对收复圣地的热情依旧高涨,法国各地出现了一系列农民运动。农民队伍被统称为“儿童十字军”,尽管严格意义上说,他们既不是十字军,也不是童子军。

中世纪的人们没有忽视一个事实:只有国王未曾参与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取得了胜利。耶稣基督偏爱穷人,愿意花时间帮助那些妓女和受压迫者。《圣经》说,温柔的人必承受地土。也许正因为基督号召凡间的弱者完成他的工作,所以亲王和教皇们才会屡次失败。

1212年,这些想法在一个名叫科隆的尼古拉斯的德意志年轻牧羊人身上得到了体现。他声称上帝显圣,指引他向南前往意大利。抵达海岸之时,地中海的海水将自动分开,让尼古拉斯和追随者们步行前往耶路撒冷。在那里,他们会让穆斯林改信基督教,从而和平解放圣城。

这个消息大受欢迎,没过多久,尼古拉斯就吸引了几千名追随者。146他们都是社会底层人士,儿童、妇女、教士、老人,因为贫穷和相信此事而聚到一起。无论他们走到哪里,欢迎和礼物都接踵而至——对见惯轻蔑的人来说,这种感受简直令他们飘飘然。那些表示怀疑的神职人员普遍遭到嘲笑,而队伍经过的每座村庄都有新人加入。

在穿越阿尔卑斯山脉时,他们遇上了第一个麻烦。天气热得令人窒息,食物已经耗尽,队伍也几乎没有组织性。大部分参与者以为上帝会提供一切所需的补给。不用说,人员的死亡率高得惊人,多达2/3的“东征者”在穿越山脉时都因无法跟上而被抛弃或是死亡。

幸存者抵达意大利后就散开了。有些人选择直接前往意大利的各大港口,其他人则试图去罗马找教皇。尼古拉斯本人在夏末抵达了热那亚(Genoa),不过他试图成为当代摩西的举动失败了,海水并未应他的要求分开。在等待了几周也未出现奇迹之后,队伍解散了,人们打算各自寻找前往圣地的途径。有一群人最远抵达了马赛,在那里,两个商人答应免费带他们去耶路撒冷。感激的朝圣者们登上了船,并被立刻运往亚历山大港,在那里被当作奴隶卖掉了。

几乎没有人再回到过自己的家乡。那些成功打道回府的人成了笑柄,居民嘲讽他们天真无知,信仰不够坚定。尼古拉斯可能死在了重新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路上,再也没能返回德意志。他被视作整场闹剧的罪魁祸首。由于很多乡民跟着他踏上了死亡的旅程,他的父亲也被愤怒的邻居们私刑处死。

英诺森三世认为整个事件就是一场悲剧。他接见了“东征者”中的几个成员,感谢他们的虔诚,并建议他们打道回府。在他看来,事件唯一的积极影响就是表明公众对东征仍有兴趣。

号召新一轮东征的想法,已经在教皇的脑海中萦绕好一阵子了。他很清楚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虚伪性,并认为有必要立刻援助十字军国家的残余势力。伊斯兰教的威胁太大,必须调动基督教世界的全部力量。对方的短弯刀随时准备着给十字军国家最后的一击。穆斯林已经在基督显圣的他泊山上建造了巨大的堡垒,筹备着对东方基督徒的最终攻势。

每位基督徒都应当行动起来。战斗的事情应当由贵族完成,但贫民的力量也应当善加利用。他们可以为胜利祈祷,并同样获得好处。英诺森三世开始了自己的政治表演,为所有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支持东征的人分发十字标记。如今从最穷困的寡妇到最富有的公爵,每个人都为胜利尽到了一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