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蛮族与基督徒(第3/4页)

这样的言论实际上不过是罗马人的自我安慰,但这些蛮族确实没有理由让自己变成罗马人,而且他们也绝不会这样做。哥特人加入了帝国的军队,在他们自己的指挥官手下服役,讲的是他们自己的语言,也保留着本民族的风俗。他们没有理由融入罗马,因此也就没有被罗马化,在帝国的疆域内维持着半自治的群体。在一代人的时间内,他们已经完全占领了政府,促使欧洲滑向了黑暗时代的深渊。虽然狄奥多西当时没有办法得知这一切,但他的决策确实已经为罗马帝国敲响了丧钟。

蛮族的压力并非是将古典时代的帝国转变为中世纪欧洲的唯一推动力。公元382年,在《哥特条约》的基础上,基督教在帝国内部迈出了取得最终胜利的第一步。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转变最开始是由一场严重的疾病带来的。在巡视帖撒罗尼迦的时候,狄奥多西染上了重病,他身边的侍从都认为他必死无疑。像所有的基督教皇帝一样,狄奥多西一直没有接受洗礼,而希望能够在人生的最终时刻洗涤所有的罪恶,然后以洁净之身升入审判的殿堂。当地的主教受召前来,举行了一场匆忙的典礼,为垂死的皇帝举行了洗礼。让他的侍从感到吃惊的是,奄奄一息的皇帝竟然完全恢复了健康,到达君士坦丁堡的时候,他已经完全变了一个人。作为一名未受洗礼的基督徒时,狄奥多西可以完全彻底地放下他的道德观念,因为他认为自己能够通过最终的洗礼洗掉曾经犯下的所有罪恶。现在既然他已经成了一名彻底的教会信徒,他就开始认为自己拥有比那些主教更高的灵性权威。他再也没有下命令处死无辜者或是打击意图分裂教会的异端学说。维护现世的和精神的双重和平,这是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忽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会让他的灵魂不得安宁。

君士坦丁之后的每一任皇帝——甚至尤利安都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支持着阿里乌派的异端宗教,这种来自皇帝的支持始终让基督教内部的纷争不断。为了所有人,狄奥多西决定即刻结束这种纷争,因此他召集了教会内部的高层议会聚集到君士坦丁堡,公开地对阿里乌教派表示谴责。在经过反复审议之后,全体主教对《尼西亚信经》表示明确认可,并赋予狄奥多西正式对抗异教信仰的权力。狄奥多西体现出了君士坦丁从未有过的坚定决心。阿里乌派被迫放弃他们的教堂,失去了帝国的支持,他们的集会很快也陷入中止。在帝国境内,只有哥特人还顽固地保持着阿里乌派的信仰,虽然他们不久就占据了整个西罗马,但他们从未尝试让他们的基督教臣民改变信仰。在长达60年灾难性的混战之后,阿里乌派的论战画上了休止符。

在使教会回到正轨之后,狄奥多西不久便决定着手清理帝国的异教残余。尽管在全国都具有深厚的根基,对大多数人民而言,异教很久以前就已经蜕变成一种神秘庄严的仪式,而不再具备任何宗教含义。但自从神庙成为公共财产之后,继续依靠公共支出维持运转,这种尴尬的事实——基督教的皇帝为异教信仰提供资金支持,让皇帝激进的宗教顾问米兰主教安布罗斯感到十分不安。

主教试图借助国家支持努力剿灭古代宗教的余烬并非首次。几年之前,主教曾经说服皇帝格拉提安,一位基督教皇帝还保留有大祭司长即国家宗教的首席祭司头衔是十分尴尬的,促使格拉提安来到罗马元老院,公开宣布他即将放弃这一头衔。23然而,安布罗斯却遇到了麻烦,格拉提安不久后被杀,激进的元老院成员试图恢复他们的宗教,扶植异教皇帝继位。狄奥多西迅速推翻了对方,将帝国掌控在他的统治之下,但这个插曲也印证了主教关于异教危险性的观点,他认为异教就应该被彻底摧毁。此时此刻,相对温和的狄奥多西无视了他振聋发聩的讲道,但双方之间的冲突已经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