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大风歌(二十四)并峙双雄(第3/5页)

第二件大功是大规模地破坏项羽的后方。这件事发生在韩信做了齐王之后,韩信当了齐王以后,那个就是在山东,这时候刘邦、项羽是在河南荥阳打仗,中间隔了很远的地方,包括江苏的、安徽的、河南的,这一大片都是项羽的后方,这个时候韩信就派灌婴了,灌婴不是骑兵吗?带领他的骑兵去打,灌婴这个打仗非常重要,灌婴这一仗打的成功之处就是把项羽的后方整个给破坏完了,比如说粮仓全占了,都城,西楚国的都城,彭城攻陷了。第三,高官被抓了。粮仓毁了,国都占了,高官抓了,谁干的呢?灌婴。这才导致项羽在前线军粮供应不上,被迫同意鸿沟议和,议和以后不敢向彭城撤退,向东南方向,向乌江那个方向撤退,所以这是灌婴非常大的一个功劳。所以灌婴在刘邦手下是一个极其有贡献的人,他的贡献主要是在对付项羽的时候,立了很大的功。

第三件大功是追杀项羽,垓下之战以后,项羽带领士兵突围逃跑,最后追到乌江边上,逼得项羽自杀的是灌婴带着五千骑兵,所以灌婴这个人有他很大的一个优势,他在刘邦打败项羽的过程中间立了大功,这三大功劳使他被封了侯。所以在第二批被封的侯中间灌婴是个重要人物。这个人物其实灌婴还有一个很大的贡献,这当然是封侯以后,灌婴封侯以后特别是在刘邦死了以后,在铲除诸吕的过程中间,灌婴是举足轻重的一个人。我们在讲吕后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吕后死过以后两个月,吕氏家族被灭,这个被灭族的原因的导火索是吕后这边刚死,那边齐王刘襄就起兵了,刘襄起兵扬言要打到关中去杀掉那些不该当皇帝的人,实际上要灭诸吕,而这个时候吕后死了以后,吕后只有两个侄子掌军权,一个是吕禄,上将军吕禄,一个是相国吕产,一个人掌握南军,一个人掌握北军,这两个人掌权,而这个时候他两个人不敢出去对付刘襄,刘襄从山东杀过来了,他两个人就派了一个人去对付刘襄,派了谁呢?派的就是大将军灌婴,这说明灌婴这个人还是得到吕禄、吕产信任的人,他没有派周勃,派了灌婴,至于吕禄、吕产为什么信任灌婴,司马迁没写,但是有一条我们知道,灌婴带领众兵走的时候,连周勃跟陈平都不知道灌婴是倾向于吕氏,还是倾向于刘氏?不知道。

灌婴带军到了荥阳以后才决定宣布联合刘襄共同反对诸吕,所以灌婴在铲除诸吕的过程中间,他有三大功:第一手握重兵,当时所有的军权都在姓吕的人手中掌握的,功臣派跟皇族派是没有军权的,唯独灌婴,到荥阳握了重兵,他握了重兵还支持反吕,这就决定了吕氏的灭亡,灌婴是个非常关键的人。这个人还有一个特点,他不是迎合吕氏,他不像陈平,陈平是公开迎合,灌婴是不迎合,也不做事,什么都不管,最后人家还信任他,所以看得出灌婴是一个很低调的人,他低调低到什么程度呢?他带兵走的时候,陈平不了解他的政治态度,周勃不了解他的政治态度,都不知道他的政治立场,说明他跟这些老臣、功臣没有来往,没有来往所以不了解,灌婴在政治上支持谁,没有人知道,这个人在不表明自己态度的情况下,也不迎合吕氏的情况下,还得到了吕氏的信任,灌婴可以说一生受到信任,刘邦信任他,骑兵司令,汉惠帝信任他,吕后信任他,吕禄、吕产信任他,把吕氏灭掉了,汉文帝继位了,汉文帝还信任他,这个人有一大本领,从刘邦开始所有掌权的人都信任他,他还不卖身,也不求荣,也不迎合,谁掌权谁信任他,这是个大本领,非常大的一个本领,这是他第一功,掌了重兵。

第二他是政变的支柱,周勃跟陈平之所以敢在京城发动政变铲除诸吕,闹这么大的动静,实际上周勃是得到灌婴在荥阳公开支持刘襄,消灭诸吕的消息以后才敢发动政变,得不到灌婴的消息,不知道灌婴的政治态度,不知道灌婴的政治立场,周勃不敢动,所以明面上看起来周勃跟陈平是大功臣,实际上周勃跟陈平,周勃是名义上的太尉,手中没有一兵一卒,陈平是个右丞相,就会两件事,日饮美酒,戏妇女,一个兵也没有,手握重兵的只有灌婴,只有得到灌婴的支持,这件事才能做成,没有军权支持你,什么事能做成,所以他是政变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