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历史记忆(第2/4页)

戚夫人确有取死之道,我们前面讲过,戚夫人她最大的失误,就是她不应当仰仗着刘邦的宠爱挑战吕后和太子的位置。这是她的失误。但是这个失误罪不至诛啊,不至于死啊,而且她是怎么死的,是“人彘”啊,这个“人彘”事件发生以后,史书记载,吕后让她的儿子去看这个“人彘”,汉惠帝是吕后的亲生儿子啊,她儿子竟说了一句话,“此非人所为”,这就不是人办的事。连她亲生的儿子都这样看,你想想老百姓如果知道这件事情,会怎么看待吕后?

吕后在所有的事件中间,这个“人彘”事件是她人生中最大的败笔。你可以杀,可以囚,这都可以,但你非要制成“人彘”,还要让自己的儿子来看,向自己的儿子炫耀,一下子把自己的儿子吓傻了。这个事情,在吕后的人生中间,是最残忍、也最不为后人所认可的事件。

所以“人彘”事件,是吕后一生中最可恶的事情。

民间有一个很强的心理,就是同情弱者。戚夫人固然有取死之道,戚夫人在挑战失败以后,她已经是弱者了,她作为一个弱者,你这样残酷地虐待她,最后把她弄死,把赵王刘如意杀死,你能得到民间的善评吗?不可能啊。所以民间的善评绝不可能给吕后,这就是吕后形象恶劣的又一个原因。就是她的人性缺失的这一个方面。

再进一步说,这已经不是人性缺失了,而是丧尽天良,毫无人性。如果她这样做不是对戚夫人一个人,是对很多人,那么我们今天就有一个新的罪名,叫反人类罪,那就更重了,因为你这个做法,你是极不人道的做法,所以她不可能得到善评。

“此非人所为”,当然是人性的严重缺失。奸人妒妇,难辞其咎!

第三谈封诸吕。

吕后做的第三件错误的事情,就是封诸吕。大封诸吕也得不到民间善评。因为在民间评价中,除了我刚才说的知恩图报,同情弱者以外,民间评价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民间评价非常重视正统观念。汉朝的江山姓什么?姓刘,天下人公认姓刘,你姓吕的去拿,姓刘的人就不答应,天下的百姓不认可,后世的人也不认可,你这叫什么,这叫窃国。

老百姓之所以不认可,是因为封建正统观念在中国民间流传极广。你没有功劳,如果你是刘姓,封王,大家无可厚非,你不姓刘,你非要去占那个王,民间不认可,公然违背刘邦的“白马盟誓”非刘不王的盟约。

在这一点上,吕后违反了民间评价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正统思想。她这个做法和正统思想是背道而驰,所以她也得不到民间评价的认可。

虽然吕后此举并不是要篡夺刘姓江山,但是,毕竟吕姓封王的来路不正。不仅当时大臣不服,而且,民间也不认可。因为,在反秦、灭项两大斗争中吕后都没有作出重大贡献,凭什么就要封三位吕姓为诸侯王?

更何况吕后封的三位吕姓王是在刘姓王的血泊中建立起来的。

将刘姓梁王迁走,立吕姓梁王;迫害致死了三位刘姓赵王,然后再立一位吕姓赵王;刘姓燕王死了,杀了他的儿子,将刘姓燕国除国;然后,封吕姓为燕王。

这种做法,让人们感到吕后是在刘姓诸侯王的血泊中封吕姓为王的,这种行径怎么能得到民间的善评?

再谈谈吕后失误之处。

一、顺势与逆势

吕后临终前曾一再交代吕禄、吕产:大臣们对自己违背刘邦白马盟誓的做法非常不满,因此,你们千万不要为我送丧,以免离开军营而为人所制。

此言说明吕后临终前对吕氏宗族的命运非常担心。

应当说,这一担心并不为过。历史恰恰证明了吕后的担心是正确的。因为,吕后临终之际已经发现吕氏宗族已经陷入了功臣派与皇族派的围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