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难说再见(第6/7页)

原因当然非常复杂。有一点常为人们所忽视,那就是战国时期各国贵族世家自身的腐朽。被秦始皇最终兼并的这些诸侯国的贵族世家在历经了数百年的统治之后,已经走向没落,这就是孟子所谓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他们自身的腐败是六国最终被秦兼并的根本原因之一。秦国贵族虽然在兼并六国过程中的表现大大优于六国贵族,但是,秦国贵族的腐朽丝毫不弱于山东六国。郑国事件曝光之后,秦国贵族力主逐客,致使秦王赢政误下逐客令,如果不是李斯上《谏逐客书》,秦国人才几乎流失大半。只是由于赢政本人的明智才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秦国贵族的腐朽。可是,兼并六国之后,赢政的明智逐渐丧失,秦国贵族的腐朽再也无法被遏止,并发展到一发而不可收的地步,终于导致大秦帝国的迅速灭亡。

成就一个部族的往往是它的敌人。在秦部族初始立国之时,部族的绝大多数治国者都必须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山东诸国的存在。秦始皇成功兼并了六国之后,大秦帝国的敌人消失了。伴随着敌人的消失,大秦帝国的贵族世家也失去了昔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谨慎,盲目地支持秦始皇的急政暴政。除了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有过一些进谏之外,听不到其他任何皇族的声音。在秦国贵族之中,最为重要的是秦始皇的子女,他们可说是一无作为,任人宰割,被二世胡亥杀戮殆尽,无一幸免。

这样一个贵族世家还有希望吗?

肯定没有!

由周天子分封的贵族世家都在春秋争霸、战国争雄的硝烟中消亡了,都在周秦之变的历史转折中覆灭了,最后一个消亡的是秦国的贵族世家。代之而起的是以刘邦为代表的新兴势力。这股新兴势力出身于草根,他们更能适应新的形势,成为时势造就的新英雄。他们一方面继承了秦始皇创建的皇帝制度;另一方面,他们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着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

当然,伴随着汉帝国的长期执政,从草根中成长起来成为新兴帝国的统治阶层又会形成新的贵族世家,他们的腐朽最终也导致了他们自身的覆灭。

在新的汉帝国内部又在孕育形成一个阶层,他们历经数百年的积聚,最终在南北朝成为新的执政势力。

历史总是不断培育着新的执政阶层,同时淘汰着旧的腐朽执政阶层。

帝国政权的交接历来是帝国生命延续的重要因素。大秦帝国之所以速亡,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未能妥善安排好接班人。

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靠政变上台的胡亥是最糟糕的一个接班人。从古人到今,人们大都认为如果扶苏继位,大秦帝国就不会速亡。历史会如此发展吗?

扶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许多人的眼中,扶苏谏阻秦始皇坑术士,从此可以推测,扶苏是一位仁义之君。扶苏不同意诛术士,这是事实,但是,扶苏也并非合适的皇帝人选。仅凭胡亥的单车一使,扶苏接到诏书,不辨真伪,便欲自杀,完全是始皇帝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做。这种做派,连蒙恬都认为不妥。无论如何也得先辨真伪啊!虽然蒙恬坚持不自杀,最终还是被杀;但是,蒙恬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反抗。蒙恬死于非命,是力不能及真相不能大白所致。相比蒙恬,扶苏的政治经验太匮乏,也不具备政治家的果敢与魄力。如此之人继位为君能否称职,仍是一个疑团。

综上可知,秦始皇是一位影响巨大的皇帝,一位备受争议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位引发人们不断思考的皇帝。这样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这正是我们对秦始皇难说再见的原因。

千古一帝,秦始皇。他十三岁登基,二十二岁亲政;他马踏六国,一统天下,成就了泱泱大秦帝国雄伟霸业的神话,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他北筑长城,南征南越,为中国五千年的恢宏史书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