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在悲愤中挣扎(第2/18页)

在整顿海防的问题上,道光皇帝还强调了要加强水师将领的选拔和士兵的训练,以提高清军水师的素质和作战能力。为了弥补水师将领的不足问题,他批准在陆路武官中荐保一批中下级官员,出洋训练一年后,充实水师队伍。对原水师武官中一批不胜任的人员予以调换,有才能的人给予提拔。

对于海口防务问题,道光皇帝要求各海口均要同时进行整顿,重点则在广东、吴淞地区。他特别指出办理战争善后事宜,广东地方水师的表现尤为重要。因此,广东水师将领、官员是否得力,船只配备、枪炮增添制造、日常巡哨以及临敌如何作战等事宜,他让广东巡抚祁贡认真调查后上报。

至于吴淞口的驻防清军,道光皇帝对他们在战争中的表现着实不满意,当然,他也清楚根本原因在于日常的军备废弛。因此在战争刚刚结束,道光皇帝便责成有关人员进行整顿,尤其对定海的防务十分关注。英军第二次占领定海时,深入舟山各个岛屿,对那里的地形等各方面情况十分了解,因此道光皇帝对定海防务的要求是六个大字:事事皆胜于前。

在道光皇帝看来,英军攻占的第一片大清领土定海,只有做到凡事料敌于先,才能有利于防御,不至于被英国人所控制。对长江下游的沿岸防务,凡是英军到过的地方,道光皇帝都提出了详细的要求。例如对于江阴一带,道光皇帝认为鹅鼻嘴圌山关是江南第一门户,江北以三山营为扼要,目前战争虽然已经停止,但仍不能放松戒备,尤其要警惕英军的诡计。

从这些谕令中,可以看出在战争结束后,道光皇帝要加强清军水师战斗力的决心。而且同年的十一月十五日(12月16日),审定了奉天、直隶、山东水师的《出洋会哨章程》;十二月十二日(1843年1月12日),又审定了耆英所奏的《变通水师章程》,将水师有关改革内容,作为制度写入章程。

道光皇帝着重整顿海防,是吸取了鸦片战争由于海防军备废弛而导致失败的教训。因为战争的失利,道光皇帝重视了海上防御,改变了战前重陆轻海的旧制,从这个角度看,道光皇帝不仅采取了亡羊补牢的措施,事实上也是战略思想上的一个进步。

为了将重视海防的思想更有力地贯彻执行下去,道光皇帝依据各地海防的不同情况和需求,提出了实际的改革措施。例如江南海防,下令耆英巡视吴淞、狼山、福山、圌山等各关隘,要求增设战船炮械;次年又加强江阴鹅鼻嘴、瓜州及南河、灌河、射阳湖口的防御,命令在南山修筑炮台。而广州海防,则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命令祁贡召集十万团练,以升平社学为团练汇总之处,并推及韶州、廉州等地。其他地区除了建造战船、训练增加兵丁之外,道光皇帝还从国外进口战船,并听取外国人的建议,在海防扼要之处设置最先进的大炮。

道光皇帝心里十分清楚,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船炮再好也需要经过训练的人去掌控。因此在战争结束后,道光皇帝在整顿防务的三大任务“练兵、造船、设防”中,将练兵放在了重要位置。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日(1842年10月28日),道光皇帝在给赴任广州的伊里布的谕令中,要求他到广州后要认真检阅驻防清军,尤其在整顿广东防务时,要破除积习,淘汰羸弱,挑选精锐,不要拘泥于旧制,如果有需要变通办理之争,务必认真研究予以办理。整顿之后要见到成效,不要流于形式,要达到武器适用,兵丁能战。

早在鸦片战争进行过程当中的道光二十一年(1841),道光皇帝就已经看出兵丁素质不过硬从而导致战争溃败的严重问题,他命令山东巡抚在蓬莱、黄县、荣城、宁海、掖县、胶州、即墨等沿海地区编练乡兵进行互助,又下令沿海各地大臣效仿定海土堡之法,在附近村落招募乡兵、修筑土堡垒。战争结束后的道光二十三年(1843),又谕令广东团练助防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