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袁洪特殊关系由来(第2/6页)

另外在《孙中山与袁世凯的斗争》一篇中,张国淦也讲到了此事,并说:“民国元年赵秉钧在国务院向我推誉洪述祖的时候,曾告诉我,洪述祖替袁世凯所想的办法,也是袁世凯自己所采取的办法。”[111]张国淦民初曾任国务院秘书长,其所述得自国务总理赵秉钧,而赵与袁、洪皆有密切关系,也是南北议和中袁方的重要人物,故能得其内幕。不过张国淦所记细节亦有不确之处,如洪述祖直隶候补道之职当时已被革去,洪与唐相识也非在北洋时,而是早在唐绍仪甲午年任职朝鲜时期。

洪述祖之所以建议唐绍仪不要就任,背后实与赵凤昌之秘密运动有关。在清廷任命唐绍仪继任邮传部大臣次日,即九月初六日(10月27日),赵凤昌即向唐绍仪发出如下密电:

大事计旦夕即定,公宜缓到任。如到任,宫廷闻警迁避时,公须对付各使,杜其狡谋,以报将来中国,同深叩祷。昌。(初六午发)[112]

所谓“大事”,当指起义推倒清廷事,或指南北议和事;“缓到任”,是指要唐缓任清廷邮传部大臣;“将来中国”则指推倒清廷后之中国。十月初一日(11月21日),洪述祖密函赵凤昌:

竹哥鉴:上月初在少川(即唐绍仪——引者)处,读吾哥密电。次日弟草一诏稿,托人转说前途,迄未有效。直至项城入京,方以此稿抄两份分途达之。(少川之力)项城甚为赞成,而难于启齿,不得已开少川之缺(非开缺不肯行),于廿七日入都商定办法。弟廿八入都,于廿八日少川自往晤老庆,反复言之。老庆亦谈之,声泪并下,然亦不能独断,允于次早决定。不料一夜之后(想必与载沣等密商矣),廿九早,全局又翻,说恐怕国民专要共和云云。菊人、项城均力争不得,项城退直,焦急万分。少川代谋,即以此宗旨由项城奏请施行(约五日内即可见),倘不允,即日辞职,以去就争之。事机千载一时,南中切勿松动。(惟到沪议政员,殊难其人,以少川来,南中人愿否?乞密示。)手此密布,即请道安。敝寓天津宿纬路。弟述祖顿首。十月朔日。[113]

函中所谓“上月初在少川处,读吾哥密电”,即指前引九月初六日(10月27日)赵凤昌致唐绍仪之电。“项城入京”在九月二十四日(11月14日)。[114]“开少川之缺”在九月二十六日(11月16日)袁内阁组织成立,以杨士琦为邮传部大臣之时。[115]“非开缺不肯行”,意思是唐绍仪若未被开缺而入京,则将被人视为就任邮传部大臣,故须先开缺,方便于其进京,替“难于启齿”的袁世凯游说清廷王公大臣。“即以此宗旨”,是指洪述祖所草诏稿之宗旨,即停战议宪(详下文)。“到沪议政员”指北方赴南方和谈代表。

结合此函及前引赵凤昌密电,以及张国淦所记,可以得到如下几层信息。(1)劝唐绍仪勿就邮传大臣之职而支持南北议和推倒清廷,起意于赵凤昌,洪述祖在唐绍仪处看到赵凤昌致唐密电后,也加入进来,成为实施计划的重要人物。由于洪述祖与赵凤昌有亲戚关系,与唐绍仪关系亦很密切,故他能在唐绍仪处看到赵凤昌密电,并成为联系南北两方的中间人之一。(2)洪述祖在看到赵凤昌密电后,立即草拟了一道“诏稿”,并在袁世凯入京前托人劝说朝廷当局与南方议和,但未有结果。迨至九月二十四日(11月14日)袁世凯入京就任内阁总理大臣后,洪述祖又将诏稿抄写两份,在唐绍仪的帮助下分途送至袁世凯手中。袁世凯对诏稿宗旨甚为赞成,但难以向清廷启齿,遂将唐绍仪开缺,以方便其入都商议办法。(3)唐绍仪于九月二十七日(11月17日)入都,二十八日(18日)洪述祖亦入都,当日,唐绍仪往劝庆亲王奕劻,似有所松动,但一夜之后,因奕劻等“恐怕国民专要共和”,又拒绝议和,徐世昌、袁世凯“均力争不得”。(4)在此情形下,唐绍仪献议,由袁世凯以洪述祖草拟“诏稿”宗旨奏请施行,“倘不允,即日辞职,以去就争之”,以此向清廷施加压力。(5)至于北方议和代表,洪述祖询问赵凤昌,如果由唐绍仪担任,南方革命党是否同意。后来袁世凯果然以唐绍仪为北方议和代表,很可能就是听从了洪述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