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76章 名额选定(第5/5页)

至于杂家的入选,赵弘润纯粹就是抱持着“放长线、钓大鱼”的目的,想看看杂家学派日后是否能真的完美糅合儒法名墨等各家学派,创出一门适合用任何情况的学术——而就目前来说,这个学派真的是毫无亮点。

相比较以上这些学派的入选,最是让人哗然的,就是“小说家”的入选,甚至于,小说家的弟子自己都难以置信:我们居然入选了?

得知此事后,那些落选的学派子弟们,大叫不公,因为在他们看来,纵使杂家入选他们也能接受,唯独小说家入选,这是万万不能接受!

为何?

因为小说家根本就没有什么利国利民的学术,他们只是收集名人轶事、民间传说,并且将其用夸张的文字表现出来,博取世人的兴趣——这根本就不配作为学术嘛!

别说那些落选的学派弟子,就连儒家、法家、墨家、兵家、纵横家等入选的学派子弟,都感觉耻于与小说家为伍。

然而,朝廷只是传达了魏王赵润的一句话,就让那些大喊不公的落选学派弟子没了声音:我很欣赏小说家的那些故事。

魏王赵润这等雄主都亲口表示欣赏小说家了,其他人还能说什么?

再不情愿,也只能默认小说家被列入“八个辅修”的名单。

“算了算了,全当给陛下(魏王)解闷吧。”

各学派的子弟们只能如此劝说自己,默认了这个既定事实,就连此前看不起小说家的儒家、法家等学派的门徒,也不再攻击小说家,他们全当这次朝廷只给予了“四主七辅”十一个名额——最后那个名额,就任由那位魏王陛下吧。

但事实上,赵弘润对小说家的看重,可不仅仅只是因为他喜欢看小说家的那些故事。

他看重的,是小说家在编写那些故事时,其天马行空的构思以及夸张的文字表现形式,这可是相当有利的武器啊。

打个比方说,赵润他日若是要提高他魏国将领的知名度,他完全可以让小说家编写一个个故事传于天下,就比如司马安曾经用五百只羊击败了三川的羯部落,这是多么好的材料啊,在小说家的笔力渲染下,在这种缺少娱乐条件的年代,司马安绝对一下子就能成为天下各国百姓耳熟能详的魏国名将。

通过故事的表现形式,一方面正面宣扬魏国的官员与将领,一方面贬低其他国家的官员与将领,夹杂魏国私货的文化输出,还有比这更有力的武器么?

正因为如此,尽管这个时代的诸家学派都看不起小说家,但在赵润看来,魏国能得到小说家的支持,绝不亚于十万精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