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天命所归(第4/29页)

(刘昉说,你是先帝的弟弟,天下人敬仰的对象,现在这皇帝乳臭未干,怎么能行?只是如今先帝刚去世,人多嘴杂,所以请你按捺片刻,先回家,等到事情平息,再出来当皇帝,一准儿搞定)

这个“劝”字其实不够恰当,换个字更恰当——“骗”。当然,骗术不是太高明,只是开了张空头支票,搁智商正常的人,绝对不会信,但是,好在宇文赞智商不够正常,他信了,然后,他就以后不再来宫里了。

朋友们,现在大家知道,宇文邕当年为什么明知道宇文赟不是个东西,却还要让宇文孝伯硬着头皮把这摊烂泥扶上墙了吧?因为,宇文赟虽然不是东西,但好歹智商还算正常,而这位次子宇文赞,连正常的智商都没有啊!

悲哉!一代雄主宇文邕!

好吧,再回到这个陷阱本身来。

这里有个很奇怪的事情,那就是,郑译和刘昉,居然很“轻易”的就退出了竞逐,让杨坚“轻易”的如愿掌了全权,何以会如此呢?

答案其实也不复杂,三个字就就能概括——杨丽华。

杨坚之所以能被郑译和刘昉看中,无非是因为他有个国丈的身份,这个国丈的身份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皇后杨丽华,拥有关键时刻左右政局的政治能量。

《周书·宣帝杨皇后》记载:初,宣帝不豫,诏后父入禁中侍疾。及大惭,刘昉、郑译等因矫诏以后父受遗辅政。后初虽不预谋,然以嗣主冲幼,恐权在他族,不利于己,闻昉、译已行此诏,心甚悦之。

在整个矫诏的过程中,杨丽华似乎什么都没做,但是,她之所以什么都没做,是因为她当时没有必要做什么,该做的,已经有人帮她做了。然而,什么都不做,不代表杨丽华什么都做不了,当需要她做什么的时候,她自然就会出手。

对于此次杨坚顺利出任“左丞相”(实质上的“大丞相”),《隋书·天文下》只用了一句话:宣帝崩,杨后令其父为大丞相,总军国事。

杨丽华该出手时就出手,在分蛋糕的关键过程中,她拍板定案,决定了最终的结局,以此,杨坚后来回忆此事时,也感慨:“公主有大功于我。”

相互利用虽然是相互利用,但是,一边只是先帝的宠臣,一边却是现任皇太后的父亲,孰强孰弱,顿时便见分晓。郑译和刘昉自知自己力量不够,也就只能吞下这哑巴亏,暗认倒霉了。当然,杨坚也是个聪明人,知道自己还有求于人,不能做得太过,还是做出了补偿——任郑译为丞相府长史,刘昉为司马。

当然了,二位对付不了杨坚,至少还知道退而求其次,记恨李德林。

“宫内”的局势,基本得到了稳定,但是,万里长征,也只是走了第一步,接下来,杨坚要控制的,是“朝内”的局势,乃至“国内”的局势。

德政

朝内的局势,自然也是不容乐观。宇文赟死的太突然,而杨坚这大丞相当得也太突然,朝内的大佬们,自然是议论纷纷,惊疑不定。怎么办呢?

杨坚找了个人,叫卢贲,是个禁卫官,当时已被他收服。如今,杨坚出任大丞相,官邸是原先宇文阐的官邸——正阳宫,以摄政大臣自居,自然是要让大臣们去正阳宫朝见。然而,大臣们鉴于局势混乱,个个心怀疑惧,不知何去何从。于是,杨坚令卢贲召集禁卫军,并传命大臣集合,对他们表示:“欲求富贵者宜相随。”然而,纵是如此,大臣们也不知道往前走等着他们的是富贵,还是地狱,因此,仍有人窃窃私语,甚至有人打算开溜。

此时,卢贲率领大军赶到,一下就压住了场面,那些废话的、想走的,没有一个敢动了,只能乖乖跟着大军去正阳宫了。于是出了崇阳门,抵达了正阳宫,此时门卫挡住了他们,不让进;卢贲跟门卫解释了政府的改组情况(宇文阐搬去宇文邕的“天台”,杨坚入驻正阳宫),结果,门卫们还是不让进;如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