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天命所归(第2/29页)

到了宫内,此时焦急等待杨坚多时的郑译和刘昉等人立即迎上前来,将如今的局势和盘托出,并表达了他们的意向。

此时的杨坚的内心,自已是波涛起伏,“天命已有付属”这六个字,来来回回的在他的脑海里滚动,他明白,自己等了这么多年,苦熬了这么多年,机会终于他妈的来了!但是,杨坚毕竟定力过人,即便内心已经大喜过望,表面上看,依然是诚惶诚恐,接连表示推脱——这是中国政治人物的常态,欲拒还迎的路数。

杨坚有功夫演戏,但刘昉却没心思跟他干耗了,当即直接了断的挑明:“公若为,当速为之;公若不为,昉自为也。”(要干就干,要不我自己干了)一旁的柳裘也附和道:“时不可再,机不可失,今事已来,宜早定大计。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如更迁延,恐贻后悔。”(赶紧的,等黄花菜凉了,没有后悔药可以吃的)杨坚一看箭在弦上,也收起了那套假谦虚,立即拍板——说干,咱就干!

此时病入膏肓的宇文赟,已经无力阻止他的几个宠臣实施阴谋了,当天晚上,宇文赟便撒手人寰,一命归西,走完了他傲慢而又荒诞的一生。

局势紧急,郑译和刘昉立即采取非常手段——秘不发丧,然后矫诏令杨坚入宫辅政,任其为“总知中外兵马事”。

局势果然紧急,因为立即有人抗命。

刘昉草拟了遗诏后,去找了同受宇文赟征召的颜之仪,让他在遗诏上签字。颜之仪看了一眼遗诏,立即觉得不对,皇帝虽然当时已经说不出话,但以宇文家族的行事逻辑,顾命大臣的位置,决计不会交给外戚,从宇文泰到宇文邕,向来都只相信宇文氏的自家人——这个遗诏是假的!

颜之仪不愿意签字,还慷慨陈词,痛斥了矫诏的刘昉:“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

(颜之仪认为,皇帝死了,顾命大臣的位置,应该是宗室亲王的,现在最有资格的,乃是最年长的赵王宇文招。你们这帮货,深受国恩,如今却要将国家拱手送给外人,本人死也就死了,但就是死也不能对不起先帝)

颜之仪不愿签字,怎么办?好办——代签!于是,刘昉立即模仿颜之仪的笔迹,在遗诏上签上了“颜之仪”三个字,并立即下发各部。

杨坚立即动手,以此遗诏为凭,控制了京畿各处的戍卫部队。

颜之仪知道自己晚了一步,但是,他不愿放弃,他一看情况不妙,立即跟宦官商量,火速征召大将军宇文仲入宫。然而,颜之仪终究还是孤掌难鸣,宫内已经完全被刘昉、郑译等人控制,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对手的监视之下,而郑译也果然提前得到了情报,并立即将此情况告诉了杨坚。

杨坚毫不手软,立即带着堂侄杨雄、刘昉、皇甫绩和柳裘赶来,在御座前逮捕了宇文仲。杨坚跟颜之仪索要玉玺,颜之仪不答应,杨坚大怒,当即准备诛杀,但颜之仪政声颇佳,杨坚不敢轻举妄动,以失民心,最后将其贬为西边郡守。

对付完了颜之仪,接下来,就是要排排坐,分蛋糕了。

刘昉和郑译抬出杨坚,当然不是为给他人做嫁衣,他们跟杨坚的关系,非常赤裸——相互利用。没有杨坚,刘昉和郑译没有把握摆平北周朝内的各路神仙,但是,有了杨坚,他们也不打算让其大权独揽。

当时,此二人商量,给杨坚安排了一个陷阱——他们准备让杨坚当大冢宰,郑译当大司马(掌控兵权),而刘昉则当小冢宰。一旦如愿,他们就对杨坚形成夹击之势,一旦局势大定,到时候是杨坚称雄还是二人坐大,可就在未定之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