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倒霉的幸运儿(第3/21页)

杨坚敲了条缝,李世民打了基础,那么,谁能功业小成呢?那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头号女杰武则天了。武则天对门第制度的痛恨,那叫深入骨髓,他爹武士彟虽说是开国功臣,但由于家世实在寒微(武士彟是木材商),在新修订的《氏族志》“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中,居然没她家什么事,也就是说,武家跟门第的唯一关系——那就是没关系。

武则天一个女流之辈,都能在男权社会里呼风唤雨,弄个皇帝当当,她岂能容忍门第制度如此侮辱他们武家?

在武则天当道后,由于门第制度对她提拔武家子弟过于不利,她便让亲信许敬宗、李义府等人怂恿唐高宗李治重修谱牒,最后编出了个《姓氏录》。这本《姓氏录》共收“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李治亲自操刀写序,排名的原则跟李世民的《氏族志》差不多,但是,更为激烈,更为极端——“以四后姓、酅公、介公及三公、太子三师、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仆射为第一姓,文武二品及知政事三品为第二姓,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凡九等,取身及昆弟子孙,余属不入。”

正因为《姓氏录》如此极端,所以此书一出,“天下”大哗——主要是士人大哗。士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这哪是“谱牒”?这分明是“勋格”。很多人都以被录入为耻。当然了,武则天还是很雷厉风行,为了贯彻《姓氏录》的宗旨,她让李义府把《氏族志》全都收归烧毁。

编《姓氏录》,这只是第一步,武则天也明白,再雷厉风行,效果也不会比《氏族志》强多少,所以,最重要的东西是——用人原则。武则天在任期间,用人原则打破了以往的士族垄断,大量启用庶族官僚,也正是在武则天之后,庶族集团才真正成为唐朝的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

当然了,即便是武则天这样的超级牛人,也只能是“功业小成”,离“大成”还差得远,世家大族依然还是很有力量,但是,至少,庶族已经开始挑战士族的地位了。晚唐的“牛李党争”,便是这种斗争的延续,牛党,便是庶族官僚集团,而李党,便是士族官僚集团;而且,最后斗争的结果,俨然是唐宣宗李忱拍案定论,庶族集团牛党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此后到了宋朝,官僚集团的主要构成就成了庶族了,而到了明朝,几乎九成以上的官僚,是通过科举取士。可以说,到了明朝,从杨坚开始的事业,终于大功告成了,而这距离杨坚创造科举制度,已经800年过去了。由此可见,要彻底扫除“门第”的阴影,需要通过怎样艰苦卓绝的努力。

既然已经说到了“门第”的衰亡,我们不妨再从头说说“门第”的兴起。

“门第”自然不是无源之水,强调“谱系”的行为,是在远古史就开始了,原因很简单,远古最小的政治单位,不是别的,正是“氏族”。“门第”这玩意,追根溯源,就是从“氏族”开始的。

认亲这个活动,也由来已久,除了夏启因为距离黄帝王朝比较近,没必要认亲之外,商汤和周武,都认过亲。

商汤认为祖宗是帝喾(三皇五帝中的第三帝,黄帝曾孙)的儿子契(此人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在帝舜设立九官制时,被任命为“司徒”,相当于现在的国土资源部部长,在九官中排名第三,可说是帝舜时代名义上的四号人物)。

周武认为祖宗是帝喾的儿子弃(此人同样在帝舜时代异常显赫,他是九官中的“后稷”,相当于农业部部长,九官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司空(国务院总理),名义上说,是帝舜时代的三号人物)。

如此情形,一直到秦朝灭亡。建立西汉的皇帝,是个标准的平民——刘邦,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没有“认亲”的皇帝,《史记》对他家世的介绍,只到他的父母,并没有追出去十几二十代。西汉的开国功臣,也大多不是豪门贵族,汉初三杰里头,除了张良是韩国的官X代之外,萧何和韩信都是一般般,萧何是个地方小吏,而韩信呢,一度穷到饭都吃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