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

那事是闾勍背着宗泽做下的。他知道宗泽事后得知,必会勃然大怒,但经过内心的艰难权衡,还是下了先斩后奏的狠心。

从表面上看,身为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的闾勍,是汴京留守兼开封府尹宗泽的副手,但实际上,他与宗泽的关系,却不单纯是主帅与佐官那么简单。这一点别人并不知道,只有闾勍自己心知肚明。

早在宗泽上任之初,闾勍就接到过中书侍郎兼御营使黄潜善的指令,许其有不经宗泽直接向朝廷奏报汴京军政情况之权。这当然是经过皇上授意的。后来郭仲荀奉旨来接孟太后时,又对闾勍密传了赵构的口谕,命其须将留守司之要紧动态,随时具文呈奏行在。其中之意,不言自明,朝廷把他放在宗泽身边,不仅是让他襄助宗泽,也是让他监视宗泽。

被朝廷赋予了这种特殊使命,对某些官员来说,乃是难得的攀附之机,正好凭风借力谋求腾达。但这个差事落到闾勍头上,却让他感到十分别扭。因为一来,他是个厌恶官场权术的人,对皇上这种猜忌和制衡封疆大吏的做法甚是反感。他想此时命我监视宗泽,焉知彼时会不会又安插什么人来监视我。二来,皇上居然对宗泽这样忠心耿耿的老臣都放心不下,在他看来也太不公道、太岂有此理、太令人寒心。

闾勍过去没有与宗泽共过事,此番镇守汴京,是他们的第一次合作。但宗泽这个响当当的名字,在闾勍那里早已是如雷贯耳。伴随着这个名字的,首先当然是那一连串威震中原的抗金业绩,不过除此之外,某些负面传闻,闾勍也听说过。比如说宗泽狂妄自大、专断独行、心狠手辣、不通人情,等等。所以在谋面之前,闾勍虽对这位战功赫赫的老帅心怀敬意,但对于自己能否与其和睦相处,却有不小的顾虑。待到真正共起事来,他方知这个顾虑纯属多余,并且在不知不觉中,从对宗泽军政才干的敬佩,发展到了对其人格魅力的折服。

在宗泽主政汴京这短短的两个月中,风波不断,大故迭起。作为宗泽的第一副手,闾勍真切地见证了宗泽面对错综复杂的严峻形势,所采取的每一步行动和所付出的每一滴心血,充分地感受到了宗泽胸怀中那种炽热如火的报国热忱。如此自觉地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且在军政才干上如此出类拔萃者,毫不夸张地说,在闾勍的同僚中,还从没碰上过一个。所以经过近两个月的相处,闾勍在下意识上是越来越将宗泽视为了主心骨,并越来越清晰地感到,对于汴京的固守和中原的恢复,假以时日,宗泽所发挥的作用将不可估量。

对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闾勍决意要尽全力辅佐。

自然,皇上的旨意他不能不遵,直达圣听的奏章他不能不写,不过,他在奏章中所述情况均属实情,没有一句无中生有之语,且时时表露了对宗泽治理汴京种种措施的赞同肯定。他知道这样的奏章并不符合皇上以及黄潜善那帮人的本意,将奏章写成这样,肯定对自己的升迁不利。可是在他看来,宗泽的所作所为的确无可指责,即便是存心要从鸡蛋里挑骨头,也真是很难挑得出来。那总不能闭着眼睛瞎编乱造罢。因此,暗中监视宗泽这事,到了闾勍这里,就完全失效了。

根据宗泽的性格和为人,闾勍对宗泽会断然决定亲赴临风寨谈判,是有所预料的。他亦知欲得避免官军与义军血肉相残,此乃唯一可试之途。但宗泽此去之吉凶,却着实令他悬心。万一宗泽一去不回,汴京将由何人主政?

闾勍不是一个普通武将,而是镇守汴京的副帅,对这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他不能不虑。他考虑到的可能性无非两种,一种是他被指定暂署帅印;再一种是另有大员来接任留守。而无论哪种可能,他认为都很不理想。他不是不能独当一面,但独自支撑汴京危局,却还力逊一筹,这个自知之明他有。指望朝廷另派人来,谁知会派来个什么人,如果来者是个草包或者是黄潜善一伙的亲信,情况将会更糟。所以闾勍想来想去,还是深觉不宜让宗泽去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