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局势得失(三)(第2/4页)

据本相所知,汝南、淮阴一带各地方守备兵力中,不乏有官员谎报军士数量,吃空饷之风颇为严重……军队乃稳定国家安定之根本,岂容有人从中坏事?此事交与御史台与南镇抚司六扇门,倘若当真有人从中获利,卸其官职,押解至京师,交由刑部问罪!

另外,我大周科举三年一设,然新皇登基,破例今载再设一例,发榜传于各地方郡县,叫其着手准备,四月乡试,十月会试,不得有误!

盐、米乃国之根本,可据本相所知,江南有不少盐商黑户,无朝廷特准公文,私下交易海盐,此风不可助长,叫地方各郡官员谨慎处置,酌情抓捕……

东、西两川去年发生旱情,虽得朝廷下拨钱粮,灾情亦不见转善,户部……

还有吏部……

共部……”

整整大半个时辰,太和殿内众朝臣鸦雀无声,唯独李贤一人滔滔不绝地发派着各项指令,那本来应该由大周天子李寿与众朝臣商议的事,李贤一个人便做出了最佳的解决办法,无形之中,商议国事的朝会形同虚设。

尽管谢安很是不满李贤独揽国事的态度,但他亦不得不承认,李贤确实是天下少有的人才,至少在解决这些国家大事上,做地极为仔细、妥善,叫人挑不出丝毫不足来。

不过这样一来,也使得新任大周皇帝李寿彻底成了摆设,从头到尾只是听着李贤对于国事、政务的见解,插不上一句话。

“岂有此理……”早朝之后,李寿派人将谢安请到了养心殿,不难发现,李寿这位大周新任皇帝的面色并不是很好看,想来,方才在朝会上的无所事事,着实让这位新皇陛下难以适从。

望着李寿略显不悦的面色,谢安亦叹了口气,端着茶盏摇头说道,“真是想不到啊,初见李贤时见他温文尔雅,不想还是个专权的家伙……确实,今日他太过分了!”

李寿闻言愣了愣,继而苦笑摇头说道,“你误会了,我方才那句话并非针对八皇兄,仅仅针对我自身罢了……[反正大周皇帝只要懂得如何发号施令就好],呵,看来并不是坐在这个位置上,便能成为一位有道的明君……”

“你……不生气?”谢安错愕地望着李寿。

却见李寿微微叹了口气,苦涩说道,“八皇兄那般专权,我当然生气,但是……我自思无法做得像他那样出色,也就……也就没有生气的资格了……[在妄自评价他人之前,先自思一番,看看是否能做得像那人一样出色]……”

“咦?这句话……”谢安愣了愣,古怪说道,“这句话好似是先帝说的……”

猛然间,李寿面色微变,表情有些不自在,端着茶盏尴尬说道,“是……是么?——朕倒是忘了究竟是何人所说……”

连朕都出来了……

暗自笑了笑,谢安捉狭地望着李寿,似笑非笑说道,“陛下当真忘了?”

见谢安故意揭自己疮疤,李寿懊恼地瞪了一眼他,没好气说道,“行了行了,这种事有必要拆穿我么?——我只是觉得,父皇或许真的是一位有道明君……”

这不废话么?

暗自撇了撇嘴,谢安故意露出一脸的惊讶,夸张问道,“咦?这等事陛下如何发现的?”说到这里,忽见李寿无可奈何地望着他,谢安忍不住笑了出声。

“或许,我真的没有作为帝王的才能吧……”李寿一脸苦涩地叹了口气。

见李寿一脸气馁之色,谢安摇了摇头,正色说道,“那倒不见得,在我看来,你只是欠缺经验罢了,而李贤那小子呢?那小子自幼便跟着胤公学习,胤公是何许人物?那可是我大周三十年的丞相!——耳濡目染之下,倘若李贤那小子没有这般本事,这反而叫人难以信服!”

“是我大惊小怪了么?”

“可不是么?”耸了耸肩,谢安瞥了一眼心情不佳的李寿,忽然正色说道,“别妄自菲薄了,胤公可是私下里夸过你的,说你有着作为明君的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