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军开拔(第4/5页)

当时的洛阳府尹叫做褚斌,在见到如此大规模的难民潮后,哪敢开启城门,当即下令洛阳城门闭紧,将难民拒之城外。

至于食物,由于该年大旱,洛阳一地也是颗粒无收,靠着库藏内的存粮养活城内百姓,又哪里有余粮供给难民。

交涉失败后,城外的二十余万愤怒的难民,竟开始组织起来,准备攻城。

要知道,这些难民中,有好些曾是南阳当地军队的将领,亦或是府衙的官办、差事、官吏,只因自己的乡人、妻子、老小被米商逼得走投无路,这才奋起造反,因而犯下了弥天大罪,这才不得已携家小逃亡洛阳。

原本是朝廷官员的他们,自然知道,朝廷决不会善罢甘休,为此,他们迫切需要混入洛阳的百姓中,毕竟在他们看来,就算朝廷事后要追究,也不能将洛阳数十万的军民都杀死。

但是洛阳府尹褚斌紧闭城门的做法,断送了他们唯一的希望,这使得他们不得不兵行险着。

终于,大周当年最大规模的暴动爆发了,在南阳原军官、官吏的指挥下,二十余万百姓砍伐林木制造攻城器械,大规模攻打洛阳。

按理来说,洛阳有四万守备军,附近又有函谷关、汜水关等共计六万军队,几乎不可能陷落。

但不知为何,洛阳还是陷落了,二十余万疯狂的南阳百姓冲入了城中,将洛阳府尹褚斌以及除此之外许许多多的官员杀死。

事后,抱着一不做二不休的心态,为了自保,叛军开始攻打汜水关与函谷关,就在朝廷组织征讨军队的同时,汜水关沦陷,随后不久,号称为天下第一雄关的函谷关,亦告失守。

以至于从最初的南阳暴动,演变成横跨凉州、司州的重大叛乱,使得朝廷再也无法坐视不理,从而在汜水关、宜阳两地,展开了长达两年的僵持。

倒不是说这股叛军究竟有多么地厉害,而是因为大周这些年来先是外戎入寇,随后噶各地天灾人祸不断,实在有些元气大伤,因此才没有征调军队,大规模地与叛军作战。

直到发生了一个契机……

叛军中镇守汜水关的将领,忽然向朝廷投诚。

要知道汜水关可是洛阳的门户,一旦拿下此关,就意味着能收复包括洛阳在内的大片司州之地,为此,天子李暨这才下圣旨,叫南国公吕崧之子,吕帆、吕可亭,率两万南军陷阵营以及数万随同军,攻伐叛军。

起初,由于汜水关叛将的投诚,吕帆率大军一路攻陷城池,非但攻下了洛阳,还一度打到了函谷关下,飘扬着大周军旗的吕帆军一路高歌,士气大盛,谁也不会想到,函谷关一场战役,便彻底葬送了先前的大好局面,吕帆战死,大军折损过半。

叛军开始了反攻,一路追击西征军,非但又夺回汜水关,更一路打到大梁。

终于,已是迟暮老人的天子李暨,再也无法容忍叛军的嚣张势头,再次组织军队,命大将军吴邦,再次西征。

说实话,这次西征,才是真正的死战,与前一次吕帆兵不血刃拿下汜水关不同,大将军吴邦猛攻关隘十余日,牺牲了无数将士,这才强行拿下了这座关隘,继而趁胜追击,一路攻向函谷关。

成皋、巩城、偃师、洛阳、谷城,当朝大将军吴邦率大军前后攻克重城五座、小城十余座,这才打到函谷关下,但没有想到的是,在函谷关下,这位大周朝廷的大将军,竟也步上了吕帆的后尘,被同一名叛军将领在沙场上所斩杀。

而如今,以李寿为统帅的第三波西征军,正朝着大周军队死守的城池[偃师]靠近,在这里,有前两次西征军共计十余万兵马……

“真是没想到,竟然是这样……”在听到长孙湘雨的解释后,谢安难以置信地摇了摇头。

在谢安身旁,李寿亦叹息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