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党争终结(第6/8页)

李忱在诏文的结尾,依然加上了“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这句话,充分说明李忱时刻没有忘记要将李德裕狠狠地踩在脚下,绝不给李党势力东山再起的机会。

当时再次被贬的还有李回这个李德裕忠实的追随者。最初,李忱是想让他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可是诏文起草完毕后,给事中认为处分太轻,将诏文奉还李忱,于是李忱改贬李回为贺州刺史。

李德裕倒台后,被牵连的官员为数不少,绝大部分人都是朝廷中的文臣,当然受牵连的也有武将,其中以兼任河中、河阳、凤翔三镇节度使的石雄为典型代表。

石雄作为武宗李炎时期反击回鹘、平定泽潞之乱中战功最为卓著的将领,深得李德裕的赏识和信任,就连武宗李炎本人也称赞石雄的勇猛是很少有人能比得上的。所以在会昌年间,石雄仰仗皇帝和宰相的绝对宠信而身兼三镇节度使,算是李党成员之一。

可是随着李忱即位后对李德裕的打击排挤,李党失势后,石雄也失去了靠山。朝廷内取而代之的牛党势力对石雄颇为忌惮,虽然他们知道石雄是一位智勇双全的武将,是帝国镇守边塞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出于本派之私利,他们还是以防止李党死灰复燃为借口,鼓动皇帝李忱解除了石雄三镇节度使的职务,并让其奉诏入朝听候安排。

石雄虽然是个武将,但李德裕倒台,他十分明白对于自己意味着什么,在奉诏入朝后,他立即前往政事堂求见白敏中,希望朝廷看在自己曾经有功于国家的分上,委任自己一个偏远地区的节度使之职以终老。

但是石雄的请求最终被拒绝了。牛党解除石雄的职务,就是因为他是李党成员,白敏中为此还挖苦石雄,说他过去的功劳,朝廷以三镇节度使作为对他回报已经足够了,他实在不应再奢求什么。不过白敏中并没有将事情做绝,在充分考虑石雄的请求后,他委任了石雄一个左龙武统军的职务,将他留在了皇宫之内。事实上,等于是将石雄置于自己的眼皮底下加以监视。

石雄是牛党势力排挤打击李党势力官员的最后一人,随着石雄被变相软禁,和牛党势力斗争40余年的李党势力终于以惨败而告别朝廷政治舞台,其党魁李德裕在大中三年(849年)到达贬所崖州。

事实上,凡是被贬到崖州的官员,基本上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当年杨炎和韦执谊被贬崖州,一个没走到崖州便被缢杀,一个在崖州郁郁而终。而现在李德裕也要到那里去,这让他心中不禁产生阴影,在到达崖州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李德裕登上崖州城楼赋诗一首: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或许此时的李德裕已经明白,在政治斗争中,一个人无论是得势还是失势,其实都没有道理可讲。那一刻我们几乎可以听到李德裕对世事无常的那一声长叹,长叹悠悠之间涵盖了他的一生,也涵盖了一部历经40余年牛李党争的晚唐历史。

大中十三年(849年)闰十一月,李德裕病逝于崖州,终年63岁。

一代名相就此悲情谢幕!

李德裕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关于他的话题以及牛李党争的历史,千百年来却始终没有停止讨论。与他同时代的李商隐评价李德裕是“成万古之良相,为一代之高士”,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或许,李商隐的评价只说对了一半。

不是终结

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势力在持续40多年的牛李党争中,最终以惨败彻底退出政治舞台而告终,但我们不能否认,李德裕依然是晚唐的著名政治家。从元和年间开始步入仕途,历经宪、穆、敬、文、武、宣六朝,长期地方任职的经历,担任过浙西、郑滑、剑南、西川、淮南、荆南等镇观察使和节度使。在朝廷中历任监察御史、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兵部侍郎、兵部尚书、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加官至太尉,晋封卫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