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文历算的成就(第3/4页)

天文大地测量工作在不经意间让一行又一次创造了奇迹,但这个工作也是重新编修新历的组成部分,接下来的工作将至关重要,因为皇帝陛下的目的是重编新历,从现在开始,一行进入了他完成任务的关键时刻。

对于一行而言,了解了诸多天文现象,掌握了太阳、行星运动的规律,编修新历的工作已经完成了一半,接下来他将所掌握的内容,完全用于未来的实践之中,来指导人们对于未来天象四时变化的认识。

开元十三年(725年),在完成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工作的五个月后,一行开始了他重修新历的工作,经过近两年的推算、撰写和修改,一部崭新的历法诞生了,这就是著名的《大衍历》。

《大衍历》之名是依据《易》象“大衍之数”这个名称而得来的,和前代历法相比,一行继承了汉代天文学家的研究科学成果,不过又冲破了观念的束缚。

当时的人认为这部历法最突出的成就是比较准确的掌握了太阳运行时的变化规律,当然后世的人随着科技的发达通过进一步考证,更加确切的指出了这部历法事实上掌握的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行时速度的变化规律。

从汉代以来,历代天文学家都从太阳在黄道运行时的速度是均匀不变的,依据这个原则,把全国365天分成相同的度数,认为太阳每天等速度走了一度,进而又把全年平均分为二十个节气,称为“平气”。

直到南北朝北齐时代的天文学家张子信经过长期的观测,发现太阳每天的运动其实是不均匀的,到了隋朝天文学家刘焯在制定《黄时历》时,充分吸收了张子信的研究成果,并提出用二十四周等分周天来定节气,称为“定气”,但刘焯推算出的春分、秋分节气居然离冬至有88天之多,离夏至更是有93天的距离,这个数据显然与实际不符。

所以综合以上所述,也就是说在一行之前,基本上没有一部历法与天体运转的实际情况相符合,这其中也包括李淳风的《麟德历》。

这种状况的终结始自一行编制的《大衍历》的出现!

除了纠正刘焯的错误之外,事实上《大衍历》推算出了日行的最快时刻是在节气大雪与冬至之间,而且推测出从冬至到春分有88.99天,从春分到夏至有91.73天,这样春分前后和秋分前后情况基本相同,符合实际情况。

在当时《大衍历》是最先进的历法,开元十七年(729年),李隆基下诏施行这部历法,他在位期间一共实行了29年,虽然后来《大衍历》暂停使用,但晚唐时期这部历法又再次重新使用,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或许所有人都想不到,当这部历法再次重新施行的时候,它的时间居然是800多年。

宋朝的沈括评价《大衍历》是最为精密的历法,历代用其朔方。当时日本留唐学生吉备真备把《大衍历》带回了日本,此后在日本广泛流传使用,对日本的天文学研究影响甚深。

遗憾的是,一行最终没能看到他亲手编制的《大衍历》颁布施行,开元十五年(727年)九月,也就是在他完成编修《大衍历》的同年,45岁的一行因为染上风寒一病不起,不久在长安的华严寺病逝。当李隆基知道一行病逝的消息后,万分悲痛的说出了“禅师舍朕”的由衷话语,追赐谥号为“大慧禅师”,并为他亲自撰写了墓碑文。

在那段长长的碑文中,有两句话在我看来是对一行的最好评价:深道极阴阳之妙,属辞尽春秋之美。

科学精神是对真理的追求,不懈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是科学的本质,科学精神体现为继承与怀疑批判的态度,科学尊重已有的知识,同时崇尚理性质疑,要求随时准备否定那些看似天经地义实则囿于认识局限的断言,接受那些看似离经叛道实则蕴含科学内涵的观点,不承认有任何亘古不变的教条,认为科学有永无止境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