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各不相让(第5/15页)

但窦建德是有办法的。他见隋军士气正盛,便对高士达说:“这个杨义臣是很会用兵的,刚刚解决了张金称,现在来攻击我们,他们士气很高涨。我觉得应该避开他们的锋芒,他们马上想和我们开战,我们偏不跟他打,等到他们士气削弱了,咱们再突然袭击他,一定会取得胜利,如果现在就跟他们硬碰硬地拼,我估计不会打赢他们。”

高!实在是高!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毛泽东

但是我们的高士达先生却偏偏不采纳窦建德的避敌锋芒、以逸待劳、伺机破敌这个正确意见。他让窦建德守营,亲自率精兵主动出击。上次我留下看辎重,你打了胜仗,树立了威信,这次你留下守营,我去立个功回来,我也要证明自己。

高士达的愿望是美好的,结果是事与愿违的。别看高士达“打托儿”技术一流,打仗实在差劲。因为打仗靠的不仅是勇气,更要靠脑系。高士达偏偏缺少脑系。

虽然刚一出马,打了几个小胜仗,但是高士达先生便忘乎所以。

原来杨义臣就这点本事啊!

消息传到窦建德那里,窦建德开始担心了。他对部下说:“主公只是打了几个小胜仗,便忘乎所以,肯定要吃败仗,而隋军会乘胜长驱直入,打到咱们这,到时候恐怕人心惶惶,肯定会一败涂地。”窦建德决定率精锐百余人把守险要,以防高士达之败。

窦建德的判断是准确的。五天后,传来消息,高士达兵败被杀。

有句话叫: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狂妄害死人啊!

不过义军损失了高士达,隋军也损失了郭绚,到目前为止,双方战成一比一。接下来,这场球双方该怎么踢呢?

杨义臣由于刚刚扳平了比分,士气正旺,肯定会全力进攻,力争拿下窦建德。而窦建德的策略是稳固防守,伺机反击。但是由于窦建德的起义军与隋军相比,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作战经验上,都落后一大截,民兵组织对抗政府的正规军,还真够呛。

窦建德防守反击的策略,很快就泡汤了。当杨义臣追到北薄垒的时候,守兵闻高士达战死,全都一哄而散。

既然打不过人家,那就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战死疆场,另一种就是主动逃跑。

窦建德寡不敌众,不能再战,只得率百余人突围而去。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胡汉三,还会回来的。

我在这里要声明一点,窦建德虽然战败逃跑了,但绝不是溃退,而是撤退。溃退和撤退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溃退的表现形式是漫无目的地逃跑,只要能保住性命,跑到天涯海角我也要跑。而撤退的表现形式是有组织有目的地逃跑,保存有生力量,寻求东山再起。是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官,不仅在进攻时能表现出来,在打了败仗逃跑时也能表现出来。毕竟,没有常胜将军。

窦建德就是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他逃跑的目的地是饶阳(今属河北),因为那里隋军守卫力量很薄弱。那就搂草打兔子,占领饶阳。

窦建德的运气也是很不错的。杨义臣见高士达已死,并没有将窦建德放在心上,所以没有穷追猛打,领兵而回。不久后,他会为自己的这个决定而抱恨终身。

窦建德终于能够喘口气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清点一下还剩多少兄弟,大家吃个饱饭,研究下一步怎么办。看着兄弟们一个个垂头丧气的样子,窦建德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些兄弟们跟着我出生入死,其实都是为了活下去,但是现在……如何才能使兄弟们继续有信心地跟随我呢?要知道他们跟着我,等于是把脑袋绑在裤腰带上啊。他们要是还在家里耕田、种地,他们可能会过得很踏实。不行,我一定要让他们重拾信心,让他们不后悔跟着我窦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