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西南有条河(第2/9页)

战死、失院、残废、死亡17万多人。

逃亡、清洗可能有15万人。

锦州凌河区退休老工人耿福恩,当年叁加过掩埋烈士遗体。

老人说:太多,天也冷了,弄不过来,大都是集中起来先埋上,第二年春天再清理、掩埋的。当时味儿就不小了,再埋一冬天,那味儿能好?

连长以上的有棺材,战士大都是用柜子,後来柜子也不够了。唉……

有些家属来说,天南地北的,住回运,有些牺性时没模样了,又埋得泥呀士的,怎麽认?就那麽拨拉找呀,哭呀,有的趴那儿就起不来了,……

张继磺老人说:28团的烈士,都埋在高桥北山上。开头有棺材、柜子,後来就是门板、炕席、高梁秸。不是10月16日,就是17日,在墓地开的追悼会:那场面,一辈子忘不了。

这些年,有机会就想去那里看看。去年到锦州开会,还去了趟。

(王敏芝老人插话:我这个老头呀,去一趟回来,就几天睡不好觉。〕没有碑,那麽多人记不住。但1营教导员于新堂那座墓是忘不掉的。他是胶东人——我们28团胶东人多年——大个,侃快,正直,能打仗,战前和2营、3营抢任务,最先上去的。没找见,墓没了,我数了数,209座墓就剩40多,都盖房子,种地了——是家里来人起走了吗?

往当年2纵的攻击方向,锦州城郊通住朝阳的公路旁,有座很大很庄重的烈士墓。有人告诉找,里面有几百烈士遗骸。

彰武城外山坡外,令“阿弥陀佛”的老和尚闭看眼睛不敢看的那个大坑,今天无论修得多麽庄重、气派,那碑文都无法写下那几百逝者的姓名。

绝大多数是无名者。

这是没法子的。那是战争,而且是那样一场战争。老百姓有装米的柜子,“运输大队长”没运来棺材。如果打了败仗,连这样子都做不到。

但从抗战到内战,只要条件允许,烈士遗体是一定要抢回来的。

很多老人都有这样的经历。逝者抛尸野地,风吹日晒,狼撕狗掳,生者食无味,寝不安,是要影响军心士气的。有些仗,就是为抢烈士遗体打的。战友抢回来了,又有战友倒下了。

包括在黑土地打过仗的当年国民党人员在大陆的罪行,已经理所当然地被历史淡化了,勾销了。当宣传机器全力收录重返故乡的国民党老兵,上岸下机,和亲人抱头痛哭的感人声画时,是不是更应当缅怀、关注一下这些逝去了40多年的人特别是这些牺牲了姓名又失去了安息之地的人?

据说,苏联在欢庆卫国战争胜利时,斯大林的第一杯酒是献给无名烈士的。

这几十万拙扑的文字,首先就是献给那些连姓名都牺牲了的人。

有名与无名

10月14日。“赵子龙师”攻击塔山村受阻,一个连被压在阵地前。

前有火网,後有督战队,进退两难。

34团1营1连l排1班。先後上去两个人劝降,半路上都被打掉了。

副营长鲍仁川问副班长卜风刚:敢上吗?

卜风刚:敢!

鲍仁川:好样的!完成任务给你记大功,负伤一定派人把你背回来。

上去一个人,带回一个连——连官带兵,124名俘虏。

从辽东到辽西,从东北到西南,卜风刚最难忘怀的就是塔山。全班12人,11个长眠在那里了。有机会就回去看看,在战友墓前流连,在纪念馆战友遗物前沉思。

讲解员在讲述“独胆英雄”卜风刚的事迹。当年为4纵的某军军史,卜风刚的事迹占4页。“辽沈战役纪念馆”到处寻找卜风刚,他所在的海军驻沈阳地区办事处,对这位巡视员这段历史不了解,把“辽沈战役纪念馆”的人打发走了。妻子也只知道他在塔山打过仗。当这一切突然在人们眼前放出光彩时,这位“独胆英雄”的生命之火已快燃尽了。临终,他要求把遗体留给医院,做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