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光绪死亡之谜(第4/4页)

慈禧为什么要谋害光绪?

慈禧去世的前两年(1906年),年轻的醇亲王载沣得了一个儿子,取名为溥仪。在慈禧看来,溥仪的出生简直就是上天送给她的一个礼物。光绪无子,将来只要把溥仪过继过来继承大统,她的侄女静芬就能重复当年慈禧的老路:升格为皇太后,以太后的名义听政,把控最高权力。 但是,按照朝廷家法,君幼,必须再设摄政王或者顾命大臣、议政王等等(慈禧时代,奕䜣一直为议政王,只是慈禧比较厉害,一直牢牢把控权力),那么如果立年幼的溥仪为帝,这个摄政王又是谁呢?自然就是溥仪的老爸——同样年轻的载沣!也就是说,在慈禧这里,她不是先看中了载沣作为摄政王,是出于让静芬听政的需求,先挑中了年幼的溥仪,载沣才因此成为摄政王。摄政王,不过是慈禧要延续叶赫那拉氏的娘家人把控最高权力而给载沣安排的一个工作。 事实正是如此,慈禧的遗诏明确规定,帝国的最高权力掌握在载沣和隆裕手中:一般军国政事由载沣在前面顶着,遇有重大事件,有必须请隆裕太后懿旨者,由载沣随时面请施行。也就是说,隆裕享有最终裁决权。 慈禧的遗诏是这么规定的,现实条件也有利于隆裕。想想当年慈禧开始听政时,她还只有26岁,奕䜣28岁,现在隆裕已经40岁了,比当年慈禧接手时还大了十几岁,载沣(25岁)却没有当年奕䜣的年龄。隆裕只要有慈禧一半的手段,她完全有条件再像当年的慈禧一样,让大清的最高权力最终落于叶赫那拉氏之手! 这就是慈禧谋害光绪的动机。在慈禧去世的时候,只有光绪去世,溥仪才能上位,隆裕的听政才能实现。不过人算不如天算,慈禧把掌控最高权力的机会留给了隆裕,隆裕却没有这个能力。她确实处处想学当年的慈禧,也在宫内玩起了垂帘听政,慈禧宠信太监李莲英,她就宠信太监小德张。但慈禧的宠信是因为李莲英处处听她的话,坚决彻底执行慈禧的命令,到了隆裕这里却是她听小德张的——其实谁的话她都听,因为她本身并没主见和决断。 看来一切都要靠年轻的摄政王了。 而慈禧的权力布局并没有落幕。君主专制王朝里的权力就是凶器,它每一次的交接和变动不是要抓几个人就是要血溅四方。对于庆袁这两个大清权势最大的大臣,慈禧又希望她的接班人如何处理他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