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向十一国开战(第4/7页)

这是继上次完成朝廷高层小范围内的战争动员后,对地方大员做战争动员和下令备战。那么再接下来,需要向亿万臣民宣告与洋人的战争状态和做战争总动员,需要起草一道诏书,一道慷慨激昂、气势磅礴、鼓奋人心的诏书,明发上谕,昭告天下!

军机章京连文冲奉命起草,一气呵成。

第二天(6月21日),慈禧将上谕昭告天下。这道上谕中提到了杜士兰,并说洋人是“诈谋”(“彼仗诈谋,我恃天理”),看来慈禧对于洋人没有履行“张杜约定”仍然是刻骨铭心啊。而上谕中也没有提到要跟大清交战的具体是哪些国家,而是采用了“远人”“彼等”这样的朝廷习惯性的用语(“朝廷柔服远人,至矣尽矣!然彼等不知感激,反肆要挟”)。昭告天下,自然也不能漏了洋人,于是这道诏书也被送往了十一国公使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所谓“慈禧主动向十一国宣战”!

事实上,慈禧只是“应战”,这道上谕也只是慈禧处理拳民进京和洋兵进京的众多上谕中的一个,是面向全国军民发出一个战争总动员令——由于西方国家进攻大清,大清不得不奋起反抗,而不是慈禧“脑袋一热,要灭了十一国”。而由于找不到足够宣战的理由,八国也一直在避免“宣战”(后详),他们和大清进行的是一场奇怪的战争:大家打得不可开交,但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宣战。

不过,令慈禧有点郁闷的是,这篇慷慨激昂的上谕刚刚发布不久,裕禄关于大沽口的第三封军报就来了,这次不再是“接仗获胜”,而是“奴才裕禄跪奏:为大沽接战失利、炮台被陷,请将防护不力之员治罪,并自请严议”——也就是说,大沽口炮台失陷了,并且早在6月17日就已经失陷!裕禄为何延迟到21日才报告,他又如何能躲开罪责?一切秘密即将揭晓。

对于慈禧来说,这个消息只是让她郁闷了一下,即使早知道大沽口炮台已经失陷,她也是不得不战的。战,有可能代价巨大,但是,不战,就要失去自己的一切,唯有战!

战争动员做完了,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处理义和拳。

政策很简单——联拳抗洋!噢,对了,从这一天,不应该再称他们为义和拳,而应该称“义和团”了!拳民也变成了团民!慈禧发布上谕,第一次在朝廷层面承认义和团为“合法组织”,义和团民不再是“匪”,而是“义民”,朝廷为他们拨出专项资金——粳米二万石、白银十万两,令拳民先去庄亲王载勋的府上登记注册,只有登记注册后的团民才可以称作“官团”,每天可领官钱1600文,否则便为“私团”,是没有银子领的。

有人说:“俺不在乎那1600文,也不想登记注册去受管制,但又想去混混义和团,可以吗?”当然可以,但大爷您真的不是“朝廷思维”,既然称你为“私团”,就说明你是不被官家承认的,不是被官家承认的,就方便官家将来对你进行清理打击!在以后的故事中,我们即将发现这个必然会成立的逻辑。

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对于慈禧来说,她收编义和团,并不是心里已经放下了对团民的戒备和怀疑,慈禧最大的愿望是先逐渐掌控进入北京的团民,然后想办法令他们出北京,一是与洋人交战的天津前线需要这么多“精壮的汉子”;二是,几天前“求和”大臣无法出城的事件已经给了慈禧很大的警觉,即使收编之后,他们一时还是掌控在端王集团的手中,如果不能“用更大的手段去制住他们”(慈禧后来语),让他们在京津间有个“灭洋”的出口,仍然是对慈禧权力安全的极大威胁!

然而,慈禧的如意算盘注定要落空了,不说端王集团一定会把他们留在北京,就是没有端王集团的暗箱操作,他们也是不会离开京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