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强拆血案:武术大师赵三多自创义和拳会

强拆血案案发梨园屯

在山东省的最西部,山东、直隶、河南三省交界处,有一个叫冠县的地方。和清国大多数农村一样,它土地贫瘠,人们靠在盐碱地上种植棉花为生,思想封闭。自从1861年(咸丰十一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允许传教士进入清国内陆地区传教之后,在冠县总共24个村中,有11个村建起了教堂。

梨园屯就是这11个村其中之一,这是一个总共有300多户人家的大村,其中入教的教民有20多户,实际上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镇”。

而镇民和教民的相处并不和谐。

1861年,第一批传教士便到达梨园屯,之后陆续有其他传教士到来。外来人口到来,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住房问题,他们见屯子中心有一座已经破败的玉皇庙空着,久而久之便打起了这座破庙的主意——想在这座玉皇庙的地基上建一座教堂。

但要拆迁掉这座玉皇庙,还是会有不小的麻烦,因为这座庙也是有主人的。

大约在康熙年间,梨园屯当地的富人捐出了一块地,总共有41亩左右,分作两部分。

一部分是三亩多的宅基地,主要用于修建当时的“希望小学”——义学和义学旁边的玉皇庙。另外一部分是大约38亩的耕地,这是“学田”,用来维持义学的日常开支。

现在我们知道了,玉皇庙的房产和地产是屯子里公产的一部分,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它是镇民共有的小产权“庙”。镇民的想法是,如果传教士可以不打这块地皮的主意,换别的地方修教堂,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就不用搬家,那就最好;如果一定要拆迁玉皇庙重建教堂,那么至少要给神仙一笔“安置费”吧。

当然,所谓的“神仙安置费”也就是给镇民们的一笔拆迁费,地是大家的,你要用地,就必须出钱。应该说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屯子里的人最担心的就是:传教士仗着他们是洋人,强拆了玉皇庙,拆迁费却没有着落。

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似乎证明镇民们想多了,传教士并没有强拆,只有20多户教民向街道办事处主任(三街会首)提出了一个请求:将那41亩地和房产分了了事,并且他们这些教民只要包括玉皇庙在内的那三亩宅基地。

教民们虽然入了洋教,但他们世世代代也是梨园屯的人,祖辈们留下的公产自然也有他们的份儿。于是街道办事处主任召集当地士绅研究商讨,确定了分配方案:20多户教民如愿以偿地分到了那三亩宅基地,而其他近300户镇民分得了38亩耕地。

虽然宅基地是教民自己想要的,但街道办主任们搞出这个分配方案还是别有用心的。街道主任并不是教民,自然要维护镇民们的利益,宅基地是薄田,不能种棉花,又只有三亩多,把它们分给教民应是让镇民占了便宜。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三街会首还让大家立了个分地清单的字据,以防教民将来反悔。

而教民们接下来的行动很是出乎会首们的预料:教民们不仅没有反悔,还高高兴兴地接受了分地清单。然后,他们把得到的三亩宅基地集体献给了传教士!地基上的玉皇庙被推倒,一座小教堂赫然耸立!

难怪他们不要良田只要地基,原来是献给洋人啊。三街会首和镇民们都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特别是主持分地的三街会首和士绅们,他们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原本能拿得最多的拆迁银子也落了空,是可忍孰不可忍!

而镇民们的愤怒也是拆迁费落了空,他们原本指望能从传教士征地修教堂中分得一笔银子,没想到狡猾的传教士还是通过曲线拿地无偿获得了地基。作为天然的弱势群体,每当外来势力入侵时,底层农民们就一直对自己利益可能遭受的损害十分敏感。镇民们感觉他们既遭受了损失,又受到了屈辱,更有甚者,当时已有不少镇民传言:洋人其实是给了屯里教民人家40两银子的,只是教民们偷偷私分了,并没有给屯里。听到这样的传言,镇民们更加愤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