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结论(第3/8页)

第十三,李鸿章和格兰斯顿。有的人把李鸿章、比斯麦、格兰斯顿并称“三雄”。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掌握国家权力时间长,地位尊贵。李鸿章和格兰斯顿本来就没有一处相似的地方。格兰斯顿所擅长的专门在内治和民政,但是军事和外交并不是他得意的地方。格兰斯顿是一个有深度的人,是民主政治国家的优秀政治家。李鸿章是一个喜欢博取个人功名的人,是传统的东方人物,十八世纪以前的英雄类型。二者相差得还很远。

第十四,李鸿章和爹亚士。法国总统爹亚士(Thiers),是巴黎城下签盟约时议和的全权代表,他当时所处的地位恰好和李鸿章乙未庚子年间差不多。国家存亡危急,忍气吞声,确实是世界上最难以忍受的事情。但是爹亚士不过是偶尔有一次这种情况,李鸿章却是一而再,再而三经历这种时刻;爹亚士所面对的敌国只是一个国家,李鸿章却是好几个国家;相比之下,李鸿章的遭遇更加可悲。然而爹亚士在议和之后,能够组织一场演说,立刻就募集了五十多亿法郎,所以法兰西不超过十年,依然能够重新成为欧洲的第一等强国;但是李鸿章却被赔偿的欠款难住,完全没有补救的办法,于是中国沦陷到危急的情况中,而且一天比一天厉害。他们两个国家的人的爱国之心有差异吗?只不过有机会能够利用民心的李鸿章没有好的方法。

第十五,李鸿章和井伊直弼。日本幕府大将军执掌政权的时候,有幕府的大臣井伊直弼,首当内政外交的大任,细心观察时势,知道闭关锁国、不和外界通商肯定不行,所以就和欧美的各个国家结盟,而且向西方国家学习,学习它们的优势来实现自立。但是当时的日本民间“尊王攘夷”的言论正是盛行的时候,井伊直弼用强有力的手段镇压他们,来效忠幕府大将军,于是全国上下的怨恨和愤怒,都集中到了他一个人的身上,最终被一个壮士在樱田门外刺杀,而日本的维新运动才开始兴起。井伊直弼是明治政府的敌人,也是明治政府的功臣。他的才能让人敬佩,他的遭遇让人可怜,日本人至今都为他申诉喊冤。李鸿章的境遇和他有些相似,且遇到的困难又远远超过井伊直弼。井伊直弼最后横死,而李鸿章死后办了很隆重的丧事,他的命运福气要比井伊直弼好得多。然而日本兴盛起来,中国却还是衰败的老样子。

第十六,李鸿章和伊藤博文。李鸿章和日本的宰相伊藤博文,中日战争里的两个首领,要是用成功和失败来评论的话,自然是伊藤要比李鸿章厉害一些。不过,伊藤博文却绝对比不上李鸿章。日本人常常评论“伊藤博文是际遇最好的人”,他们说得非常正确。他在日本维新运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立过大功,他经历困难和风雨的阅历,也远输于李鸿章。所以伊藤博文对于日本的重要性,不如李鸿章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假如让他们交换位置,恐怕他的成就还不如李鸿章。但是,伊藤博文也有超过李鸿章的一件事,那就是他曾经到欧洲游学,知道什么是政治的本原,所以伊藤博文能够制定宪法,作为日本长治久安的计策;李鸿章就只会在出现问题后修补小的漏洞,要不就是模仿他人,学习一些表面的东西,最终也没有什么成就。但是在日本,日本的学者里像伊藤博文这种有才干的有不下百数人;在中国像李鸿章这样的人才连一个类似都没有,那么这又不能只算作李鸿章的错误。

李鸿章处理政事,桌案上从来没有积压的公文,办理公务非常干练,客厅里也从来没有未会见的宾客,大概做事风格有些模仿曾文正。他的起居和饮食都规定在一个固定的时刻,非常有西方人的作风。他重视纪律,严格自治,中国人里很少有能比得上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