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第3/6页)

海军在大东沟被打败的同时,陆军在平壤也战败了。平壤是朝鲜镇守的重要地方,西、南、东三面,都有大江围绕;北边枕着崇山峻岭,城墙依靠着山崖;城东边是滔滔江水绕过城南一直向西去;西北方向没既有山,也没有水,是直接到达义州的交通要道。我军的叶志超、聂桂林、丰升阿、左宝贵、卫汝贵、马玉崑六名将领,总共率领勇士和壮丁三十四个军营,于七月中旬会合齐聚在这个地方,他们都是李鸿章的部下。当刚从牙山出发时,副将聂士成就建议,应当趁着日本官兵没有进入朝鲜之前先发兵,首先出动大军渡过鸭绿江,迅速占据平壤,然后让海军舰队占领仁川的港口,这样就使得日本军舰什么也做不了了;牙山的驻军与北洋的海军一边牵制日本军队,另一边让在平壤的大批军队向南偷袭韩城,等等。李鸿章没有采用他的办法。等到了七月二十九日,牙山战败,这个方法就彻底告吹了。

日本军队进入朝鲜时,酷暑难耐,道路危险、狭窄又不好走,行军历经艰难险阻;又赶上沿途经过的村子贫困,不能从那里得到粮食。朝鲜人一向害怕我朝的威严,我军到达的地方的物品供给,只要我军一呼就可以得到,而他们对待日本军队则是相反的态度。所以敌人军队进攻平壤的时候,除了自己带的干粮外,无法从其他地方得到粮食,一勺盐都要吃好几天。在这种情况下,我朝军队如果知晓作战契机,趁着他们辛苦疲惫的时候,派出军队袭击他们,一定能获得胜利。但是我军偏偏没有采取此种策略,只想采用以主人的心态等待客人、以逸待劳的策略,仗着平壤的堡垒坚固,认为可以捍卫自己、抵御敌人,这是最大的失误。李鸿章在八月十四日的时候下令,这次战争的中心思想是防守而不是进攻,中日整个战争都被这个思想误导了。

当时按照李鸿章的部署,马玉崑所率领的四个军营的毅军绕过江东,形成掎角之势。卫汝贵、丰升阿两支部队,一共十八个军营驻扎在城市南边的江岸,左宝贵军队的六个军营驻守在北山城,叶志超、聂桂林两名将领留在平壤城中。十二、十三、十四日这些天,日本军队已经陆陆续续集结在平壤附近,两军经过几次小规模的战斗,但是彼此的伤亡都没有多少。到了十五日的晚上,敌人的部署已经确定好了,命令右翼军攻打大同江左岸桥里的大炮台,然后渡过江河去冲击平壤的正面,让师团长的队伍在他们后方准备支援;左翼军从羊角岛下来,渡过大同江,冲击我军的右翼。十六日的时候,敌军在大同江岸边和马玉崑的部队相遇,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敌军死伤非常多,炮台全都被攻陷。当时左宝贵撤退,驻守在牡丹台,有七连发的毛瑟枪,还有快炮等,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敌军接连发射开花大炮,左宝贵负伤后不幸阵亡,官兵内部产生了很大的混乱。下午四点半,叶志超急忙悬挂起白旗,向敌军乞求停战。那一夜整个师的官兵纷纷开始撤退,在义州、甑山两处,被敌军拦截、追杀,死了足足有两千多人,于是平壤就被敌军占领了。

就是这场战役,李鸿章二十多年来训练的官兵,自夸善于作战的部队,基本上什么都没有了。中国军事力量废弛,这个事情本来很早就被外国人所了解。唯独淮军、奉军、正定训练官兵,一向使用洋人的操练方法,又是李鸿章一直苦心经营的,所以日本听到这些威名非常害怕;等到日本战胜之后,日本将领还一直说他们不是真正的淮军。淮军作战失败的原因,一是因为将帅愚蠢渎职,其中最过分的如卫汝贵,克扣军饷,自己临阵先逃;又如叶志超,战败了却假装打了胜仗,欺骗君主要求赏赐。任用这样的将领上前线去杀敌,怎么会不失败。还有一个原因是,统帅一共六个人,官职和权力都是一样的,没有一个人能够总统摄领的,所以军心涣散,彼此没有策应。这场战役是李鸿章用兵战败的开始,而淮军的名声也从此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