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母子之间的政治赌局(第3/8页)

为了维护李唐皇权的神圣以及高宗皇帝的地位,他们不惜冒着风险站出来反对武则天单独临朝摄政。可是这种良好的状态也只维持了两年,就变得令李唐的忠诚之士们心生忧虑。

太子李贤虽然监国用心,读书也够认真,但时常也会有疯狂之举。和当时的大部分贵族子弟一样,他也喜欢声色畋猎,尤其是在搬入东宫之后,少了许多羁绊。

他经常带着侍臣,在东苑的球场上疯狂地打球,或是到郊外纵马狩猎。

只要安静下来,李贤那本该青春勃发的面庞常常显得心事重重,眉宇之间锁着无限的阴郁和哀愁。

太子的变化牵动着朝中每一个人的心,他们在私下里祈祷,与太宗皇帝有几分神似的太子,能够早日带领李唐帝国走出当下的政治困境。司议郎韦承庆劝导太子:“伏愿博览群书以广其德,屏退声色以抑其情,恬虚寡欲,非礼勿动,非法不言,居处服玩,必循节俭,畋猎游娱,不为纵逞。”

韦承庆说的这番劝导之言,是每一个朝臣的心愿。可是李贤根本听不进去这些圣人之言,依然我行我素。放浪形骸之下,包裹着一颗不安的心。

只要有人在他面前提到武则天,他的脸色就会瞬间变得苍白。

凡是母后所赐的美食佳酿,他一概弃之不用。其中的理由非常简单:韩国夫人、魏国夫人以及原太子李弘的暴亡都是因为吃错了东西……

为了防备不测,太子李贤暗中吩咐左右亲信将一些武器藏入马厩,这样,一旦宫中有变,他也不至于束手就擒。

高宗皇帝对太子的心思一无所知,这时候的他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已经难行帝王之实。前些年武则天的“建言十二事”刊布之后,紧接着就召集北门学士修撰典籍,天下臣民对武则天独揽朝政早已习以为常。

对高宗而言,要打破这种拖泥带水的权力格局,只有将希望寄托在太子的身上。

可是这种希望是盲目的,又是极其危险的。在太子李贤没有全面接手皇权之前,高宗和大臣们对太子李贤寄予的希望越大,太子的处境就会越危险,武则天的杀机也就变得越重。

高宗李治时常会派人给太子李贤送来嘉奖诏书,这位心切的老人仿佛存心要与天后武则天过不去。

高宗特予褒奖,文曰:“太子监国,贤于处决,明审利害,治事勤敏沉毅,宽仁有王者风。公余之暇,深究经史之奥秘,阐发圣哲之遗芬,尤能褒贬得宜,折中至当。瞻望来兹,国家得贤明之主,百姓乐太平之治。欣慰曷似,爰赐锦缎五百段。”

高宗李治如此大张旗鼓地嘉奖太子,让武则天内心陷入巨大的惶恐与不安。

与高宗和大臣们满满的期望相比,太子李贤这时候却表现得无奈而又无力。有一次,他在与刘讷言闲聊时说:“倘若自己日后能够顺利得到皇位,必拱手相让。”

刘讷言听后不禁问道:“莫非太子心中隐有不安?”刘讷言的预感是准确的,太子李贤的不安在此时达到了顶峰。他之所以一次次拒绝父皇和母后的邀请,宁愿待在长安也不去洛阳,就是害怕有去无回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

李贤笑道:“我的安全感如果丈量出来,它只有六百五十里。这是母子之间的安全距离。”

刘讷言知道,太子所谓六百五十里是指从长安到洛阳的距离,言外之意非常明显。

到达东都洛阳的东宫居位之后,太子李贤就按照心中制订的计划,开始搜集盔甲和刀剑,秘密藏于东宫的马厩,好不容易获得了五百套。

一旦发生什么变化,这些武器虽无济于事,但总比没有要好。

太子李贤已经下了悲壮的决心,他知道,那一刻终究会到来的,他只能等待命运之神对自己最后的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