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命苦的皇帝(第4/7页)

到后来呢,形势更加恶化,赛尚阿自己也扛不住了,咸丰再也受不了,将赛尚阿革职下狱。赛尚阿走后,咸丰让徐广缙接替他,咸丰指望这个曾经的牛人能够挽回败局。没想到,今非昔比,今天的徐广缙已经不是过去的那个徐广缙了。他做事拖拖拉拉,不知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那边打得昏天黑地,他还一路慢悠悠地游山玩水。

咸丰三年,太平军围困长沙,攻陷岳州,咸丰逼急了,下令将徐广缙革职查办,定罪为斩监侯。国家正是用人之际,太平军又势如猛虎,没多久,咸丰又重新启用赛尚阿和徐广缙。

湖南巡抚骆秉章也被革职留任,以观后效。不久,云南巡抚张亮基署理湖南巡抚,后又署理湖广总督。太平军北伐时,张亮基调任山东巡抚,阻止北伐军,骆秉章再任湖南巡抚。太平军势如燎原之时,湖北巡抚龚裕为了避难,称病请辞。咸丰刚开始答应了他的请求,后来觉得不太对劲,如果答应了他,那以后遇到困难,所有督抚都辞职,大清不就完蛋了,遂把龚裕从重治罪,发配到新疆。

常大淳接任湖北巡抚,不幸的是没多久就被太平军击毙,看来龚裕还是有先见之明的,发配总比死了好。接着,崇纶接任湖北巡抚。

咸丰三年,太平军进入安徽,安徽巡抚蒋文庆被杀,周天爵和李嘉瑞先后接任安徽巡抚。后来,李嘉瑞被革职,江忠源替代他。当年十月,江忠源在庐州战死,福济成接任安徽巡抚。

太平军拿下武昌后,陆建瀛担任钦差大臣兼两江总督,陆建瀛是个软货,还没开战先自逃跑。江宁(南京)将军祥厚接替他。南京城攻破后,祥厚殉国。

在咸丰朝,最幸运的是朝中大臣,坐在朝堂之上,指手画脚,而且还酒足饭饱没有生命危险。督抚们却是提着脑袋干活,不是被太平军杀掉,就是被咸丰革职查办。这是由形势决定的,在雍正朝做朝臣远不如督抚划算,督抚是地方上的大头,权力很大,说一不二,雍正极为仰仗这些督抚;在朝中做官反而很危险,一不小心就得罪了雍正,吃不了兜着走。

财政红得刺眼

嘉庆上台之后,就感觉到财政的压力。到了道光更是如此,好歹道光节衣缩食,渡过了重重难关。到了咸丰朝,清廷的财政已经亮起了红灯。

鸦片战争后,中国流失白银三亿多两,虽说中国地大物博,但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国库一天比一天空虚,道光三十年,全国欠政府的税银有八百六十多万两。

咸丰即位以后,国库里的银子只够五个月的开支,还是正常的开支,碰到战争等肯定是不够的,内务府的银子就更少,只有四万多两。越穷破事越多,农民起义肯定是要镇压的,但咸丰拿不出这个钱啊,怎么办?从各省的蕃库里抽。但这么做是会引起连锁效应的,地方缺少银两,自然会导致货币紧缺,对各省的经济发展不利,经济发展不好,上缴的税收就少。税收一少,镇压就更难,地方政府就会陷入半瘫痪状态,总之是一头乱麻。

别说咸丰平庸,纵使有雍正之才,估计也难以应付这种局面。

货币紧缺,咸丰想到发行纸币,这事就是由肃顺来办的,这种做法当然不能根治财政问题,但也只能先治好眼前病再说。

咸丰和大臣们想到了很多增加收入的办法,比如鼓励大家捐监,在国内外借债,增加税收,削减官员薪水,减少支出等。这些做法全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有些做法会直接导致财政陷入恶性循环。

就拿捐监来说,在咸丰朝已经大大贬值了。捐监的本质是清廷出售“国子监监生”这个职务,百姓花钱买。人都不是傻子,大清的股票在不断下跌,没有人愿意按原来那个价格购买了。所以咸丰不断地打折,低价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