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命苦的皇帝(第2/7页)

老实说,咸丰猜不透耆英是什么意思,耆英的意思大概是小人也可以做好事,君子也会误大事。耆英这话可能是暗讽林则徐,他亲临第一线,跟林则徐一样和洋人打交道,所以深知林则徐这个君子误了大事。但在当时的那种氛围下,他不可能说出心里话。

咸丰不明白耆英的话,于是便开始猜。他想起耆英担任两广总督期间,做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事,后来居然跟英国人私下里达成协议,允许他们两年后进城。之后,耆英又巧妙脱身,离开广州,回到京城,把烂摊子留给继任者徐广缙。这种做法分明就是小人行径,莫非耆英心虚,说的就是保全自己,那所谓君子误事说的应该是林则徐。

这笔账咸丰记在心里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耆英再度“出卖”国家利益,咸丰干脆一口把他赐死。

道光朝最大的弊病是暮气沉沉,大家都奉行“多磕头少说话”的方针,没有人会提出实质性的问题,更没有人会说一些让皇帝不高兴的话。咸丰做皇子时就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他不理解道光为什么要那样,也许咸丰直到死都没有明白,因为他死得太年轻了,才三十一岁。如果他活到道光的岁数可能就明白,对一个最高领导者来说,有时候朝政振作与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一切都符合自己的心情,自己能够很舒服很快乐地面对每一天,不会有人在耳边聒噪,说一些破坏心情的话。

咸丰下达求言诏不久,大理寺卿倭仁对用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倭仁说的多少有些道理,我们不妨总结一下:

一、就性格来说,君子看上去木讷笨拙,小人看上去机巧奸诈,君子淡定,小人急躁。

二、从胸怀来看,君子爱惜人才,小人排挤异类。

三、在志向方面,君子志存高远,以国家元气为重,小人注重私利,以敛财升官为重。

四、从气质上说,君子刚正不阿,小人善于揣摩,阿谀逢迎。

五、对待君主时,君子敢于直谏,小人却百般奉承。

六、在写奏折时,君子动辄提醒人君要警钟长鸣,而小人却百般歌颂,让人君消磨斗志。

倭仁的这段分析大体说中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但是人善于伪装,光有理论肯定不够,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咸丰求言也是有限度的,对于那些将批评的矛头直指自己的官员,他大动肝火,将奏折扔在地上。所以说,叶公好龙容易,真心爱龙难。

成立智囊团

咸丰急切地想补救这个千疮百孔的帝国,为了重振大清,他首先罢免那些手握实权但不干事的权臣,接下来就是成立自己的智囊团了。

咸丰首先要提拔的人是林则徐,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已经爆发,咸丰将镇压的任务委托给林则徐。幸或不幸的是,林则徐在前赴两广总督的任上病死。

咸丰提拔的第一个智囊是祁寯藻,他是嘉庆十九年的进士,当过道光、咸丰、同治的老师。在道光朝,祁寯藻已经当上了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和户部尚书。作为一个对外政策的强硬派,他极力反对穆彰阿等人的妥协政策。祁寯藻还是一个诗人大学者,他保举了一大批寒门士人,在仕林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不过他更多的是一个文人,并不是一个有魄力的改革家。

咸丰提拔的第二个智囊就是他的恩师杜受田了,杜受田在咸丰二年就已去世,所以他到底有几斤几两很难说清楚。杜受田工于心计和谋略,有一定的才能,咸丰即位后,奉他为帝王师,加封太子太傅头衔,兼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杜受田相当于当朝宰相,咸丰感于他的拥戴之功,对他言听计从。杜受田掌权后,也确实做了一些好事,他重新启用了在鸦片战争中获咎的林则徐、周天爵等人,让他们镇压太平天国。周天爵才具虽然一般,但确实是一个非常努力的人,挖空心思剿灭太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