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西政权的没落(第4/5页)

和李定国相比,孙可望是一个文人,不免想法就多一点。孙可望是以“军师”的身份受到张献忠赏识的,张献忠把他看成是身边非常重要的谋士。

孙可望当上秦王后,排场比永历皇帝还大,过着奢侈又气派的生活。这不仅引起了天下人的不满,也让大西政权内部的许多将领不爽。外敌还没有消除,内部矛盾就变成了最大的隐患。其中,孙可望和李定国的矛盾最深。李定国对孙可望指手画脚的作风不满,孙可望则担心李定国威望越来越高,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顺治五年(1648年)四月一日,这天是孙可望阅兵的时间,孙可望有言在先,一定要等主帅来了才可放炮升起帅字旗。令人非常痛苦的是,结果李定国一到就升起了帅字旗,孙可望来了以后大怒,说:“你们这是明摆着眼里没有我,我还是不是你们的老大啊?”

大家自然是劝他息怒,但这种怒气是没法熄灭的,如果不责罚李定国,孙可望咽不下这口气。李定国脾气也很犟,说道:“我和你是兄弟,是因为父王死了,你才当上主子。今天是这样,不代表以后也是这样。你以为我必须仰着你的鼻息才能过日子?”

看到行刑的人过来,李定国大吼:“谁敢打我?”

孙可望看到这场景,非常难受了,准备骑马离开演武场,以此相威胁。这时,许多人抱着李定国哭道:“大爷啊,你还是认错吧!不然一旦决裂,我们大西军就要散架了,就会被清军剿灭。”

李定国听到这话,终于低下头,忍着愤怒承受责打。打完李定国后,孙可望抱着李定国大哭:“今天因为大义而让弟弟受辱,我心里很难过,希望弟弟谅解。”李定国也说:“大哥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大局,定国心服口服。”

尽管两人好像是和好了,但是矛盾却仍在继续。

北伐胜利后,永历政权极力拉拢李定国,疏远孙可望。而李定国也不想再在孙可望手下做事了,像对待君父一样对待永历皇帝。这毫无疑问引起了孙可望的愤怒,孙可望想效法刘邦出云游梦泽擒韩信,召李定国到沅州议事。李定国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去赴会。结果在赴会的路上,刘文秀的儿子给他送来信,告诉他孙可望想杀他。

李定国愤怒地写信责骂孙可望:“不要妄听谗言,自相残害以败坏国家。”

永历政权认为孙可望想废帝自立,故意拉拢李定国牵制孙可望,授予李定国“屏翰亲臣”金印。李定国得到这玩意儿如获至宝,感恩戴德,李定国当然不是在乎这个金印,只是有了这个东西,自己就处在一个名正言顺的位置上,保卫大明,这个理由多么堂皇,一下子扭转了舆论形势。不再是李定国背叛领导孙可望,而是孙可望想篡明,李定国成了正义的一方。

李定国知道孙可望迟早是要打自己,希望联手郑成功,邀请郑成功一起攻打广东。结果郑成功没来,李定国在肇庆被清军打败,退守到南宁。

顺治十三年,李定国和刘文秀、白文选等人将永历朝廷迁到云南昆明,这事挑战了孙可望的底线。顺治十四年,孙可望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十四万大军征讨李定国。结果仗还没打出感觉,孙可望的部队纷纷临阵倒戈,投向李定国。最后,孙可望率领六百多人投向了清军。

孙可望投靠清军后,获得了“义王”的封号,出于对李定国的愤恨,孙可望将大西军的机密全都告诉了清军。清廷从来不是什么善类,当他们确信孙可望不再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在狩猎中,以误杀为名射死了孙可望。

孙可望降清后,李定国虽然执掌了大西军和永历朝的大权,但是却因此陷入了精神困惑中。他对将领们越来越不信任,时时刻刻担心他们会降清,所以对部下控制的非常严。为了避免孙可望降清事件的再一次出现,李定国挟持了许多将领,要他们誓死效忠南明,怀有二心的立即予以诛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