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西政权的没落(第3/5页)

李定国的战略确实是有效的,进入云南和广西后,大西军再次发展到二十几万人。孙可望随即称王,设六卿,以“兴朝”为年号,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权。应该说,孙可望治国能力并不差,至少不比张献忠差。孙可望在自己的地盘内,分田地给老百姓,对于特困家庭还给予特殊补助,比如给他们耕牛和种子,让他们自力更生。在孙可望等人的努力下,大西政权又出现了繁荣局面。

孙可望吃水不忘挖井人,政权稳固后,他为张献忠建立了一座宏伟壮观的太庙,称呼张献忠为“老万岁”,一切大事,都要先告太庙而后行。张献忠以前自称为秦王,这时,孙可望请求南明封自己为秦王,以示继承张献忠的遗志。

确定了联明抗清的政策,行动起来就有方向了。1652年,大西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李定国率领,总共有八万人,经由贵州出湖广,直逼桂林,进而攻取广东肇庆;另一路由李文秀率领,总共有六万人,出四川,下重庆,攻成都,直逼关中。

孙可望则坐镇指挥。

这次北伐,大西军作了很好的准备工作,在事前就规定了军纪,有五点全军将士必须牢记:“一不杀人,二不放火,三不奸淫,四不宰耕牛,五不抢财物。”显然,这次出征跟以前很不一样,这次是哀兵,是正义之师,为了更崇高的目的而出征。也正因为纪律严明,士气高昂,所以这次北伐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成果。

正如,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一样。这次北伐也导致了一个可怕的结果,李定国在北伐的过程中表现得实在太出色了,引起了领导孙可望的疑忌,最终同室操戈,将大西政权带向没落边缘。

李定国跟张献忠、李自成一样,也是农民出身,也是陕西人。崇祯三年,李定国才十岁,他就参加了张献忠的起义军。小小年纪,他就一身是胆,毫不怕死,因为作战勇敢,他得到张献忠的宠爱,随后张献忠将他收为义子。常年战争的经历培养了李定国超强的军事直觉,虽然他是个文盲,但是从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终于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军事家。

后来,张献忠又让人教会李定国读书写字,李定国的文化水平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他最爱看的就是兵法书籍。李定国作战非常勇敢,但对待士兵非常谦和,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此次北伐,李定国第一个劲敌是定南王孔有德,孔有德是一名元老级的战将。战争的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孔有德被迫带着全家一起自焚。短短几个月,李定国就收复了桂林和广州全境,一颗新兴的军事明星正冉冉升起。如果各方面条件允许的话,李定国是应该有望成就一番大事的。

李定国出师大捷,永历朝廷立即封他为西宁王。与此同时,清廷派出亲王尼堪率十万八旗军阻击李定国。尼堪是褚英的第三个儿子,非常骁勇,非常善战,一生战功赫赫,然而,他的光荣注定要在李定国的铁甲面前碰得粉碎。

尼堪到达湘潭后,首先来了个饿狼扑食,击败南明马进忠的部队,马进忠被迫退到宝庆。十二月份,尼堪扑向李定国所在的长沙市。李定国看到清军锐气正足,人多势众,硬拼的话估计胜算不大,便主动退出长沙,在衡州附近设下埋伏圈。尼堪接连几战都胜利了,不免有些骄横,想进一步扩大战果,来不及多做调整,便指挥部队乘胜追击,结果走进了李定国的埋伏圈。

被围之后,尼堪自知中计,对众人说:“我清军上阵杀敌,还从来没有退却过,今天被围,也要死战到底。”

尼堪不愧是一条汉子,在激战中被乱刀砍死。

李定国的兵锋太锐利了,接连杀掉两个亲王,这件事不仅引起了清廷的震动,也让大西政权感到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