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还是夺取(第4/7页)

孙中山是一个以道德为手段的人,还是一个以道德为目的人?总体来讲,他是一个理性的通过道德实践而去实现道德手段化的人。

在国外筹款革命的孙中山,虽然说也依靠革命经费生活,但并不像康有为那样过得如此奢侈;其兄孙眉为革命舍尽万贯家财,然而孙中山终未给他一官半职;南北议和之后,他毅然辞去大总统职务,让位给袁世凯。孙中山用他一生的经历践行了革命党人“要存心做大事,不可存心做大官”的宗旨。

然而我们知道,孙中山所谓大事仅两件:一是革命,二是共和。道德绝不是和这两者摆在同一水平上的,相对而言,道德只是实现这两者的手段,从两个方面我们可以明显地理解这一点:

其一,从孙中山关于“党德”的各处谈话中,我们可以毫不困难的发现道德的这种手段作用,除前面有所列举外,再例如:

“无德之政党,其党风必坏,国民必不能信任其政策,何能望其长久存在呢?”460

“政党自身之道德,尤当首先注重,以坚社会之信仰心。”461

“令全国人民人人具有此种道德,具有此种思想,则中华民国之政治可以立见发达,中华民国之基础可以日益巩固,中华民国之国势亦可以蒸蒸日上,凌欧驾美而上之。”462

“吾国民党现在国内能占优势,固全恃乎群策群力。但政党之发展,不在乎一时势力之强弱,以为进退,全视乎党人智能道德之高下,以定结果之胜负。使政党之声势虽大,而党员之智能道德低下,内容腐败,安知不由盛而衰?若能养蓄政党应有之智能道德,即使势力薄弱,亦有发达之一日。”463

在他毅然辞去大总统之职时解释道,“第一任总统,不知者且视为尊如皇帝,故决意让之袁世凯,使天下知总统当如是,因而树民国之大本,示人以公仆之不当争,不必争。而世之君子,有咎仆以荒废厥职者,仆闻之滋乐。”464

其二,政治家的道德必须是为政治服务的。这种必须不是主观的,不是刻意的,而是自然而然的,正如商人慈善,必须带有资本主义的某种痕迹一样。孙中山讲道德,基本上可分为两个阶段:革命阶段,强调“革命道德”居多;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则强调“固有道德”居多。什么是“固有道德”?他说“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465在谈到忠孝时他说“国民在民国之内,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466;在谈到仁爱时除了推崇孔子“仁民爱物”外,对墨子“兼爱”也极为推崇,说“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在讲到信义时他说,“中国古时对于邻国和对于朋友,都是讲信的”467;在谈到和平时他说,“中国更有一种极好的道德,是爱和平。……我们以后对于这种精神不但是要保存,并且要发扬光大,然后我们民族的地位才可以恢复。”468。这些固有道德是他在革命年代时绝不会想到,也不会深加论述的,为什么到了1924年的时候,他开始强调固有道德的重要性?就是因为地位变了,身份变了,道德观也发生了变化。孙中山的思想后来被戴季陶定位为“完全是中国的正统思想,就是继承尧舜以至孔孟而中绝的仁义道德的思想”,说“完全渊源于中国正统思想的中庸之道,先生实在是孔子以后中国道德文化上继往开来的大圣”,469其工具意义可见一斑。

孙中山亲笔修改民生主义讲演稿

虽然,道德有如此重要的工具意义,但是孙中山的那些党员们对道德却并不像他那样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