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得罪知识分子(第2/5页)

杨秀清:“世代以种山、烧炭为业”,“从小种山烧灰,未曾上学,识字不多”;

萧朝贵:“幼时家境贫寒,无钱念书,不识多少字”,各处打工以开荒烧炭维持生计;

韦昌辉:虽出身“富厚之家”,“颇知文义”,但同样也是在县试中就名落孙山。

林凤祥:北伐主将,小时就是一个管教不严而放荡不羁的孩子,后曾“混迹江湖”,“设肆卖卜”;

胡以晃:五虎上将之一,出身富户,读书不成,学习武艺,得进武学,成了一员武秀才,说到底也是一个粗人;

秦日纲:天官丞相,幼时家境赤贫,所以自幼与人做工,加入拜上帝教时只是一名矿工或乡勇;

李秀成:自幼家中之苦,度日不能,度月格难,于是种山帮工就食,十岁之上,“俱自与父母寻食度日”的苦难生活也不可能使他有多少文化。

太平天国将领中,算得上知识分子的有两个半人,一是“才智特出而为太平天国第一谋臣”的冯云山,“自幼诵读经史,博览群书”,“对政治、军事、典章制度,以至天文、历法无不精通”,可惜1852年就死掉了;另外一个是“天朝柱石,旷代伟人”洪仁玕,在香港期间,广泛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思想,1860年4月才到天京,即总理太平天国朝政,由于他资历不深,难以取得众将领的支持,又因与洪秀全的观念颇有差异,引起洪秀全的猜疑,终未在太平天国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另外半个是石达开,自幼“习武修文不辍”,算是“文武备足”之人,可惜也不被洪秀全信任,于1857年离开天京。

天国的领袖们也认识到自己人才短缺的问题,于是采取了一些吸收知识分子的政策措施,力图争取一批知识分子归附太平天国,主要采用了三种手段:

1.招贤。设招贤馆、贴招贤榜,无论是工匠、艺人、吹鼓手、书手、医生、通晓天文、算学者乃至绿林好汉,都在招纳之列,于是“医卜星相,稍知字义,及乡俗浅学,市井猥才,江湖落魄,生计无资者”146均被当作人才招入太平军。

2.科举。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参照传统的科举制度并加以变通,制定了一套科举取士制度,形式上与清朝的科举制度相似,但其实质不同。“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均可参加考试,妇女也同样可以应试,天国的考试录取无定额,一般稍通文理者即能录取。

3.推举、征派或抓捕。太平军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乡官及做文字工作的人,于是便采用荐举、征派等方法,自愿与强制相结合,不得已时也“掳来书写人”充当“先生”,并给予较优厚的待遇。

太平天国虽求才若渴,但缺少一个正确的态度与方法,他们既欢迎、优待“文弱书生”,又存在着恐惧排斥读书人的心理,笼统地称知识分子为“妖士”或“妖儒”,所以,虽然“江南人才最多”,也难于吸收到高层次有才能的知识分子,甚至许多是容闳所讲的“地痞流氓和社会渣滓”147。

太平天国时期,也有一批较早接触西学,力图改革,曾向太平天国献策的知识分子,他们一度对太平天国抱有希望,但最终选择了离开,容闳148就属于这类知识分子。

容闳是系统接受了资本主义教育的新式知识分子,在美国留学时就立志“通过西方教育,中国将得以复兴,变成一个开明、富强的国家。”149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他是抱着同情的态度的。1861年11月,他到天京拜见了老相识洪仁玕,向他提出了兴办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组织良好的政府和军队、创立银行制度等七项建议,并表示:如果太平天国采纳他的建议,则“深愿贡献力量”150。过了几天,也不问容闳愿不愿意跟他们干,先授了个“义”字头衔的爵位,章都刻好了。容闳后来说,“太平军能否取得最后胜利,从他们将领的行为、品格及政策来推断,我是很怀疑的。”151显然,留在太平天国无法实现他的抱负,于是悄然离开天京。在安庆,他遇到了曾国藩,并开始辅佐他办洋务。